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簡單介紹兩位作者。讓學生默讀兩篇課文。
2.朗讀。
3.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學習重點。
4.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2)“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5.推薦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幾篇詩文,留給學生課外閱讀欣賞。
有關資料
一、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摘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文字略有改動)
二、試談小思——以《承教小記》為主(黃繼持)
讀小思的文章令人氣靜神凝。這里故意不用“氣定神閑”的“閑”字,怕引起類似“閑散”“閑逸”的聯想。小思的小品與晚明的小品,兩者用心是頗為不同的。她筆名的“思”字下得恰當。幾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閑逸的寫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時還嚴肅得幾近凝重。不過,那思理是從生活實感領悟出來,又歸結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悅人心。小思筆名,據說原來想用“夏飔”。炎夏清風,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于“飔”字另一義訓為“疾風”,則踔厲風發,豪放飆舉者,顯然不是小思給人的印象。應該是,風華內斂,潛氣內轉,修養有素而見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藝術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說,藝術不能離開性情與思想安然流露的韻致。性情與思想,修養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陸放翁所云:“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但性情與思想,是否能夠轉化為藝術,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過,當“文外”“詩外”者化入藝術之中,則原來的性情與思想也就成為藝術的有機成素。談說起來,便不僅僅是揄揚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談“藝”所不可或缺的一環了。
論小思的散文,或說其文詞清醇雅正,針線綿密,剪裁有度;或說其淡素自然,卻觀之不厭;或說其情理交融,而精瑩明澈;或甚且稍涉夸飾套用東坡居士評陶靖節語: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都大體上能夠指出其文風貌。然而徒論風貌,畢竟不能盡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作者的性情學問思想,兩者關系,大抵是“不即不離,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絕緣孤立。這本是文藝通則,但讀小思這樣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文心”之全,便應統攝“文外”“文中”。雖則評文規矩,只能就文論文;文中有人,可觀文知人;卻不能倒轉過來,作出據人評文,以人代文的事體。我們尋繹小思之“思”,也只應在文中尋繹,并不是把她的思想“還原“,便算品評了她的文章。不過對于探求她的“文心”,大概還會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