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
(節選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
三、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中國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后在中國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中國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四、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層,而是在極深極深的內里。
它不常顯露,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質素,我們只能偶爾透過直覺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從靈魂深處隱約傳來的呼喚。
總是在無法預知的時刻——或是從書頁間的一個段落,或是在人生長路上的一處轉折,那感動忽然來臨,我們心中霎時充滿了可能是伴隨著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種神圣而又甘美得無法言傳的顫栗。恍如有一種悲憫從高處對我們俯視,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對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識的鄉愁。
是相對忘言,是很可能一說即錯的邂逅。
因為,這感知的“直覺”,也是一種很難去界定的東西。我們只知道它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能被激發,卻不能去刻意培養,更不會隨著年齡與知識的累積而增長。
它是“初心”,是上蒼分配給每一個個體的天賦,是讓我們在恰當的時刻能夠短暫地參透天機的觸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參透的范圍很深很廣,有人卻只分得一處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屬于后者。
然而,即使僅只有一處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難得的時刻突然來臨時慌亂得不知所措,更不會用言語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時間慢慢過去,等到自己逐漸安靜下來之后,我才可能在燈下用文字來試著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五、有書如歌(王鼎鈞)
大體上說,這是一位悟性極高的女作家,描寫在物質基礎具備之后的靈性,描寫有教養有節制之后的純樸天真,從而提供了大眾化的禪意哲理,幾乎描繪出一種生活方式來。
……
底下原有的圖樣,是她的生活。上面一張新畫成的圖樣,是她的畫,她的詩,她的散文。作品是作者對人生的解釋,她在散文中所表現的是經她解釋過了的人生,而她對生活的體認是“知足”,是“充滿感激”,是“世間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這種感悟并不是像標簽貼在文章前頭,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充沛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句之中,而是用這種心情重新生活過,再寫下來。這樣“說到做到”的作品是相當難得的。寫下來的生活,自然是更好看、更出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