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實錄之一
師:那么,什么叫讀出問題呢?就是要讀出疑問,我在讀書中產生了很多疑問,你們如果有相似的問題,下次上語文課可以跟語文老師提出來。如60頁,為什么要說“古老而又堅韌的靈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舉起手)
師:(遞過話筒)哦,你要說?
生:因為古橋在這里站了幾百年,默默地奉獻著,它的這種精神是一種堅韌地精神。師:時間長說明古老,一直站在這,說明堅韌。
師:又比如說60面,最后一個字,為什么說“吻著水中地巖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處了?
又比如61頁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兒”,既然是“白云大嫂”,為什么又說是月亮的好女兒”?我覺得這句比喻不是很恰當。另外還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什么叫“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們要敏銳的發現隱晦的問題,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寫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我們可以提出三個問題:第一、這個“儀式”是什么儀式?第二、為什么說是“短暫的”?第三、為什么說這儀式是“別有深意的”?我們帶著問題去讀,就會更深入的領會文章的內容。
師:(看手表)今天老師和大家度過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鐘。我把我的郵箱留給大家。
生:(高興的用筆記著)
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師給大家看看我年輕時候的照片,作為我和大家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告別儀式的禮物。這是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這是我實習的時候給學生上課,(邊看邊笑,指著一張照片)你們看這張象不象李老師?
生:(齊聲)不象。
師:(開懷大笑)雖然今天的時間很短暫,但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師馬上就要離開宜都了,但是你們會永遠在李老師的心里定格。你們現在多少歲?
生:12歲
生:13歲。
師:即使你們活到八十歲了,在李老師的心目中,你們還是十二、三歲。好,下課。生:(齊刷刷地站起來)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點評]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鎮西兄的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整個課堂,學生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對文本主旨的把握還是對語言的品味,都注意了對學生注意力的驅動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共同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并且教會了學生一種閱讀態度和方法:“讀出自我,讀出問題。”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學生倍感閱讀的快樂。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的指導。書應該怎么讀,對不理解的問題應該如何探究,教師都及時地進行了適當的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