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 練習
又如:寫他對韓麥爾先生的同情和關懷,他在語法課上想到"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對韓麥爾先生明天就要離開這里,他心里充滿了同情,"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傷心呢?何況又聽見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他們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為老師被迫背井離鄉感到難過。
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上講的話,使他猛醒,懂得了亡國的痛苦,他憎恨那些普魯士兵,他借鴿子詛咒普魯士侵略者,"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變化,生動地寫出弗郎士從一個不懂事的頑皮的學生,在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召下,受到深刻的教育,變成一個熱愛祖國的好孩子。
七、寫路上的情景有兩個作用:一是寫弗郎士的不懂事,襯托他后來的轉變,說明了嚴峻的現實生活怎樣教育了他,怎樣使他從一個糊涂的小學生變成一個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好孩子;二是點明了弗郎士活動的地方是普魯士的占領區,他的思想的轉變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里發生的。
寫教室的氣氛是寫最后一課的莊嚴,從而揭示小說人物的愛國主義思想。
八、 1、作者細致地描寫出字帖上美麗的圓體字表明韓麥爾先生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打上祖國的烙印。又用"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個比喻,寫出韓麥爾先生的最后一課是成功的,引起了孩子們感情的共鳴,在孩子們的心里充滿了對祖國的愛,他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
2、這個細節描寫,鮮明地揭示了韓麥爾先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九、把下列病句加以改正。
1、小弗郎士急忙向學校跑去,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里。(原句用"走"字不符原意,其中要把"就"字刪去才通。)
2、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原句三處不符合原意:外──后;人──兵;鍛練──操練。)
3、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繡邊的小黑絲帽是韓麥爾先生帶的。)
4、小弗郎士覺得他從來沒有這樣細心地聽講過,韓麥爾先生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原句將"細心"與"耐心"剛好用反了。)
5、教室后邊幾排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一樣肅靜。(用"平靜"不妥。)
十、略。
第一部分:1.都德是 著名小說家,該文以 為背景。(2分)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2分)哽咽( ) 懲罰( ) 祈d僶( ) ch刓plain異( )3.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3分)強:( ) ( ) ( ) 稱:( ) ( ) ( ) 差:( ) ( ) ( ) 4.“最后一課”與平時上課氣氛有何不同?這種不同表明了什么?(2分) 5.課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稱韓麥爾先生為“可憐的人”,這是為什么?(2分) 6.在習字課上,韓麥爾先生將“阿爾薩斯”和“法蘭西”制成字帖掛在鐵桿上,這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2分) 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a、《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和小弗郎士愛國感情一樣熾烈,都是自始至終的愛國情懷。b、《最后一課》的作者是一位愛國主義作用,以長篇小說見稱于世。c、韓麥爾先生因為年紀大,上課非常吃力,所以上課時“臉色慘白”,小弗郎士也認為老師累得這樣是一個“可憐的人”。d、韓麥爾先生為上這“最后一課”,穿上整齊的新衣,這是他對祖國愛的表現。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寫方法和作用。(3分)⑴畫眉在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 ⑶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幾句話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筆,請找出與伏筆相照應的句子,并在照應句中找出表示照應前文的詞語:(2分)⑴(我)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驚的,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10.下邊列舉了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按其發展脈絡排列,正確的順序是 。(2分)⑴對小弗郎士回答不出問題時的痛苦思索。 ⑵對失掉祖國語言的悲憤。 ⑶對最后一課高度重視而表現出來的嚴肅、莊重。 ⑷對阿爾薩斯人不重視學習法語所引起的內疚。 ⑸對祖國語言的贊美。 ⑹對學生專心學習文字的沉思。 ⑺對亡國的悲痛。 ⑻對法蘭西語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第二部分: (一)忽然教堂的鐘聲敲了12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⑴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我的朋友們啊,”他說⑵“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11、語段從 、 、 三方面描寫韓麥爾先生,表現他 的思想感情。(2分)12、⑴處的破折號表示 ,⑵處的標點符號為 。(2分)13、文中的“鐘聲”意味著什么?(2分) 14、選文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小說的社會背景,是哪一句話?(2分) 15、“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這句話是 描寫。“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3分) 16、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是因為 。(2分)17、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寫字的細節表現了什么?(2分) 18、語段中最能表現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詞語有: 。(2分)19、韓麥爾先生寫下“法蘭西萬歲”兩個字,表明了他和法國人民 。(2分)20、“他呆在那兒,頭*墻壁,話也不說”這一表情如何理解?(2分) 21.“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達作用是( )(2分)a、表現了人或事物出現的速度超常。b、表現人物內心里巨大的震動。c、強調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覺。22.所選的這一部分是故事情節的 部分。(2分) (二) 最后一課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間,他們游歷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回來之后,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游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后一課吧!”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么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里。哲學家又問:曠野里長著什么?弟子們說,曠野里長滿雜草。哲學家說:“對,曠野里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等弟子們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了,你們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后再來相聚。”一年后,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谷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來。幾十年后,哲學家去世,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私自在最后補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記靈魂純凈,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23、哲學家給學生上的最后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分) 24、聯系上下文,解釋“飽學”的意思,并再寫兩個含有“飽”字的成語。(2分)意思:成語:25、四個弟子除掉雜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對于前兩個弟子的回答,哲學家的態度分別是“ ”、“ ”。對于后兩種方法的態度卻只字未提,為什么?請你用簡短的詞語,描寫哲學家的神情、態度。(3分) 26、一年后的相聚,哲學家未到,是否言而無信?(2分) 27、想象四個弟子再來原地相聚的情形,他們的心理活動會有哪些變化?(2分) 28、最后一句話含蓄、意味深長,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請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 29、哲學家為什么在帶著學生“游歷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后,給學生上這“最后一課”?請談談你的看法。(2分) 30、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題,你還有別的想法嗎?(2分) (三) 樂山大佛①在四川樂山的三江合口處,坐著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②他叫彌勒,彌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彌勒佛,那位成天笑瞇瞇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彌勒佛。③他是一位嚴肅的沉思者,面色溫和,神情嚴肅。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沒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惡都容。④他的嚴肅的思考,首先來自締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為了減緩三江合口后的兇猛水勢,避免沉舟淹死眾生,倡導在峭崖臨江邊造就一座佛。他光頭頂烈日,下雪披袈裟,四處化緣,錢化得不少了,但當地官吏要凍結:“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來見我。”⑤大佛興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沒有了。海空的眼珠是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還有比眼珠更珍貴的東西嗎?⑥由于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因此,樂山樂水佛不樂。他堅守崗位,從不擅離職守,從不懈怠松馳,從不向驚濤惡浪屈服。他成了實現海空和尚遺愿,拯救三江蕓蕓眾生的中流砥柱。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們。是的,他是偉大的:頭與山齊,腳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還高18米,可稱世界第一偉佛了。如果不是設計、雕塑他的工匠們經過九十年的千刀萬鑿,他仍然是半片石頭山,普普通通通到處可見誰也不會瞄一眼的石頭山。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進的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⑧他永遠不忘這最根本的一點,因此他從不居功,從不索取,從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紅燭,一從跪拜,看到的只是他偉岸的身軀,兩袖清風,一塵不染。為了根絕香火,他一開始就釜底抽薪鏟除了滋生這些東西的土壤:立腳點在臨江的懸崖上,沒有地方讓人設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圍全是香火插不進的巖體,連他的腳趾甲也是向下傾斜的,人站上去就會跌倒,所以連下跪朝拜也沒有地方。⑨人們只能簇擁在輪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頂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遙致祈禱。⑩有人感嘆,有人驚奇,有人禮贊:“呀,連小小的土地廟都有幾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連一柱香火也沒有。31.第④自然段畫橫線的句子意思比較復雜,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應是 。(2分)32.第⑧自然段中的“這最根本的一點”指的是 。(2分)33.第⑥自然段中的三個“從不……”主要是從履行工作職責的角度贊揚樂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個“從不……”則是從 的角度來歌頌樂山大佛的。(1分)34.第⑧段是的“釜底抽薪”一詞的本意是抽掉鍋底下燃燒的柴,該詞在文中的意思是 ;“土壤”一詞在文中指的是 。(2分)35.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a.樂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彌勒”,是因為他是一個身負重任的思考者。b.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幾代的工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極其沉重的代價。c.人們感嘆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驚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禮贊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d.樂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們的禮贊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36.這篇文章表現主題的手法是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2分)37.本文向我們敘述了樂山大佛的建造經過、作用及其獨特之處。請根據以下這些已知的信息簡要回答:(4分)①從修建大佛的艱辛和建成的不易,我們聯想到了什么? ②大佛為了根絕香火,“一開始就釜底抽薪鏟除了滋生這些東西的土壤”。他的這一舉動,給我們什么啟示? 38、片斷寫作練習:(20分)韓麥爾先生離去的第二天,學校里來了一位德語老師,窗外是持槍荷彈的普魯士人,你坐在了的課堂上,請寫一段心理活動表達出你當時的心理。 1.法國;普法戰爭 2.略 3.略 4.平時喧鬧活潑,最后一課肅穆、悲憤;這種不同表明了最后一課非同尋常。(意近即可) 5.一方面他對老師的悲痛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他由貪玩不懂事變得成熟懂事,與韓麥爾先生的感情產生了共鳴。(意近即可) 6.這是細節描寫,烘托出教室里的愛國氣氛,也寫出了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感情。 7.d 8.⑴環境描寫,寫出了產生《最后一課》的時代背景,也寫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⑵心理描寫,不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師提問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出他要學好祖國語言的決心。⑶細節描寫。刻畫出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作用意近即可) 9.⑴啊,這些壞家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這么一回事)⑵現在我明白了,鎮上那些老人為什么來坐在教室里。(鎮上那些老人) 10.⑺⑶⑴⑷⑸⑵⑹⑻ 11.語言;動作;神態;愛國主義 12.補充說明;逗號 13.最后一堂法語課結束了。 14.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 15.心理;小弗朗士對韓麥爾先生愛國精神的崇敬。 16.他不能再教法語而感到悲憤和哀痛。 17.熱愛祖國,堅信祖國必勝的信念。 18.哽住;呆;* 19.強烈的愛國精神。 20.此時的韓麥爾先生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 21.b 22.高潮和結局 23.如何除掉曠野里的雜草。 24.學識豐富;成語略 25.點點頭;微笑;態度與前兩種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 26.不是失信,哲學家雖未到,卻已經用事實宣布了最正確、最理想的答案。 27.震驚——疑惑——頓悟(言之成理就行) 28.點題:美德是一個人靈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9.美德太重要了。 30.實踐出真知。(意近即可) 31.海空倡導造佛。 32.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33.思想品德 34.從根本上解決(根絕);環境和條件。 35.c 36.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37.①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的事例或道理; ②做事必須抓住根本(關鍵),不僅治標,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錯誤的東西,我們必須態度堅決,不能猶豫不決)(意近即可) 3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