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勛鄧稼先》教案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了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征。
2、體會文章運用小標題,使文章層次清楚的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征。
2、文中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課前準備
收集鄧稼先的事跡,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1、 談話導入: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過聯軍的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危險的時代,血雨腥風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穩腳跟,在國際的大舞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烈焰翻滾的蘑菇狀煙云向人們宣告: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2、 介紹鄧稼先的主要事跡:
鄧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學家。為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隱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艱苦創業,先后領導完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理論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擬試驗,為“兩彈”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整體感知
1、學生熟悉課文,朗讀課文。
2、學生自學生字詞,教師指導。
3、掌握課文結構,簡要概括每部分內容。
三、師生互動
1、結構特點
(1)本文由一個引子和冠以小標題的三個部分組成。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從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研制原子彈有許多科學家“失蹤”寫到鄧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蹤的經歷。
第一部分:“要放一個‘大炮仗’”。寫鄧稼先先接受使命,參加原子彈研制工作,從此銷聲匿跡。
第二部分:“艱苦創業的年月”。寫鄧稼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原子彈的理論設計,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事跡。
第三部分:“這里就是戰場”。寫鄧稼先再接再厲,為氫彈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價的事跡。
(2)提問:按小標題安排文章層次,可以以時間、空間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為序,本文的小標題以什么為序?
回答:以鄧稼先參與“兩彈”的研制工作的過程為序。
(3)本文的三個小標題的位置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明確:不能互換,因為本文是以鄧稼先參與“兩彈”研制工作的過程為序,先寫接受任務,再寫研制原子彈,進而寫到氫彈的研制。
2、人物通訊多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如果僅僅敘述故事的情節、過程而忽略了寫人,就與人物通訊手要求相悖,因此,這三個部分中,在敘寫過程的同時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以典型事例來寫,這樣人物就鮮活起來了。
第一部分:寫他的崇高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感情。主要寫他接受任務時的復雜心情,和妻子徹夜長談的情景。
第二部分:寫他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主要寫他克服困難,“一切從頭干起”,終于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
第三部分:寫鄧稼先再接再厲,為氫彈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價事跡。重點寫他作為一名組織者和參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險就出現在哪里文章先概括敘述他與同伴的艱苦努力,詳寫在一次地下核試驗前,他與大家冒著刺骨寒風和零下三十多度嚴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開慶功會時因過度勞累而暈倒、搶救一夜蘇醒后問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