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勛鄧稼先》教案
3、 環境描寫,烘托人物。
本文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作者寫環境的艱苦對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課堂小結
人物通訊的特點: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敘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敘述故事情節,還應著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五、作業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希望祖國日趨強大,那么,從現在開始會怎么做呢?
(板書)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參加研制:重點寫激動心情。(愛國情懷,崇高使命)
扎實敬業,完成設計:重點寫敬業精神。(扎實嚴謹,艱苦創業)
再接再厲,無私奉獻:重點寫獻身精神。(身先士卒,獻身祖國)
導學平臺
[ 課標要求]
1、理解寫人的文章中事件與人物形象的關系。
2、體會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致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3、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學法點悟]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明白曉暢,幾乎沒有難理解的語句,因此,學習這篇文章時應在朗讀的基礎上積極討論,理清文章內容,品味感情,領會主旨。
[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人物通訊,講的是中國原子彈主要的理論設計者,被稱為中國的奧本·海默的物理學家鄧稼先。朗讀全文,了解文章的結構。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從事科學研究的,講述了有關他的哪些典型事跡,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我們在學習本文時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疑難解析]
質疑:文章是由哪些內容組成?
解惑:文章由一個引子和冠以小標題的三部分組成。引子,從20世紀40年代美國研制原子彈有許多科學家“失蹤”寫到鄧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蹤”的經歷。“要放一個‘大炮仗’”是第一部分。“艱苦創業的年月”是第二部分。“這里就是戰場”是第三部分。
質疑:鄧稼先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
解惑:文章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研究院開始時“只是一片莊稼地”、科技人員寥寥無幾、大戈壁的風刀霜劍、零下30幾度的嚴寒、蘇聯毀約、國外資料嚴密封鎖、沒有大型計算機,等等。從物質條件到技術條件,從自然環境到政治環境,都是異常的艱苦困難。
質疑:如何理解“冬去春來,年復一年,鄧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親臨第一線。”
解惑:鄧稼先“親臨第一線”的工作模式,突出了他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風。
[語言揣摩]
1、“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死了也值得!”
這是鄧稼先把調動工作的事告訴妻子時所說的話。質樸的語言,非常真實地表現了他當時的心情。平靜中透露著無限的喜悅。
2、戈壁灘上風沙呼嘯,寒風刺骨,氣溫已經是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了!有人見他實在太疲倦了,勸他說:“鄧院長,你回去吧!”鄧稼先嚴肅地拒絕說:“不,這里就是戰場,我不能走!”
這些人物語言、行動的具體描寫,都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偉大精神。
[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