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課堂實錄
生:他在音樂上的成就。
師:那么,“永恒”到底指什么?
生:承載貝多芬精神的音樂。
生:貝多芬還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師:對,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耳聾代表著失去了一部分世界,但對于一位音樂家來說,耳聾代表著失去了整個世界!但貝多芬被這種不幸壓倒了嗎?
生:沒有,他寫出了不朽的樂曲。
生:他還是一個暴躁的人。脾氣不好,經常發火。
生:生是一個不整潔的人。他的衣著、生活習慣都表現出不整潔。
師:對,他是一個不整潔的人,因為世俗的規則不能約束他。這不僅表現在他的生活習慣上,也體現在他的創作中。文中寫出來了嗎?
生:“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
師:如何理解這句話呢?(補充:一次音樂會上,貝多芬的一位學生幫他翻譜子,但這位學生卻驚異地發現,譜子上一個音符也沒有,只有幾個古怪的符號。貝多芬只是在一定時候點頭示意學生翻譜子。結果音樂會很成功,但學生卻緊張得要命。原來貝多芬在寫作時來不及把涌出的靈感全部記下來,只能用幾個符號代替。在他同時代的一位鋼琴評論家稱貝多芬的演奏指法經常出錯,也有錯音出現,但其中的精神太偉大了,以至于聽眾為這種思想所震憾,而忽略了這種思想產生的過程)因此音樂對貝多芬來說,僅僅是一系列音符呢?
生:還包括了他的靈魂和內心。
師:樂隊能奏出這種熱情嗎?
生:不能。樂隊只能奏出音符,但不能奏出貝多芬內心的熱情和生命。
生:他是一個孤傲的人。這里的孤傲指他不僅是孤獨的,也具有傲骨。
師:說的很好。你能找到相應的語句嗎?
生:“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
師:這是他的行動,還有什么地方?
生:“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齊讀19、20節。
師:這句話應當如果理解?樹生長在哪里?
生:田野。
師:樹接近自然。而在貝多芬看來,人世是喧囂的,他想到哪里去?
生:他想在空曠的田野上獲得心靈上的平靜。
師:可惜他永遠也無法得到這種平靜。
師:那么,耳聾帶給貝多芬的不僅是不幸,還有什么作用?
生:還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完成了偉大的作品。
師:那么,現在我們如何理解“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句話呢?
生:與不幸的命運斗爭,不屈服于命運。
生:改變自己的命運,讓命運順從自己的意志。
生:用自己的手掌握命運,與命運戰斗。
……
師:大家說的很好,都對。可能有些同學現在對這句話不以為然,但在中世紀,宗教宣揚“原罪說”——因為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了伊甸園,因此人一生下來就有罪,只能一生安分守己,死后才可能上天堂,否則就要下地獄。在那個時代表現出與命運戰斗的意志,要有巨大的勇氣。當然,這種斗爭的過程是痛苦的,因此貝多芬說,他要得到“痛苦帶來的歡樂”。(板書)
師:這種勇氣也被中國人熟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