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眷念鄉土熱血的沸騰,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學習本文首先通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結構,理解文章內容。
一、字。
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
熾痛( ) 嗥鳴( )讕語 ( )亙古( )
蚱蜢( ) 鎬頭( ) 污穢( )
2、給下面形似字注音組詞
漿 碾 狐 壟
槳 輾 孤 龔
二、解釋詞語
熾痛:熱烈而深切。
標直:筆直。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亙古:遠古。
污穢:骯臟的東西。
三、學習本文內容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梁、馬群、黑土地等物產體會了東北的地域特征。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情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覺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幾句話?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