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綜合能力測試題
于是我們望向窗外,天空越來越黑,在地球的軌道上,看到上面的黑天空,和下面的藍天空,更可看到美麗的地球——藍色的水,棕色、綠色的沙漠,白色的云和各大洲——北美洲、歐洲、亞洲、中國,但感覺不到那25000英里的時速。
兩天后,我們接近月球,遠看它是峨嵋月的形狀,慢慢進入了它的軌道,可能就是看慣了圖片的緣故,它看來大得厲害,美麗得很,它的表面像沙一般,看來絕不像是真的。因為沒有空氣的緣故,一切都出奇地清晰,光亮的地方極光亮,黑暗的地方極黑暗。
當我們更接近它的表面,飛越那些山脈和山谷時,大家才發覺原來我們的速度那么快,電腦幫助我們安穩地降落,感覺特別好——我們正在月球表面上!
1.這段文字與閱讀(一)所選課文不同之處在于:課文著重記敘( ),而本文著重描寫( )。相同之處有:(1)________;(2)________。
2.這段文字記敘的登月事件與課文記敘的是不是同一件,有何證據。
3.為什么“那時我們正受著比平常多出四倍的壓力”,這種壓力又叫什么力?答案在閱讀(一)中找。
4.為什么“于是我們望向窗外,天空越來越黑”,為什么“上面”是“黑天空”,而“下面”是“藍天空”,在文章中找一句話解釋一下“黑天空”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參考答案
一、jí,達到;áng,抬 二、1.zhǐ,zhǐ,zhí 2. 敲 巧 三、d四、(一)1.飛船發射進入地球軌道的經過,時間,檢查,第一級火箭脫落,第二級火箭脫落,進入軌道 2.準確真實地記錄登月活動的經過,也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在遼闊之極的背景下,飛船看起來好像很慢,這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實際速度很快,并不矛盾。 4.描寫的語句有“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如果換成平實的語句就不夠生動,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了。
(二)1.發射經過,發射過程中的所見所感,(1)都按照時間順序(2)發射過程相同 2.不是,本文所記敘的登月時間是1971年,而課文記敘的是1969年。3.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4.“因為沒有空氣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