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 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附】有關資料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仰臥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學參考書》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災禍。
〔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借;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
〔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 覺悟。
〔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 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后面的括號里。
a失生去命 b不顧性命、堅決 c不活動、不靈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 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a)
二、審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說,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 “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征,這就是既“死”又“不 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后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說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說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說,把死海浮力之大說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征,作為科學的說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于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 很高,所以不適于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說明 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