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死海不死》教學實錄
師: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閱讀的是一篇說明文。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下目錄的第一頁,這一頁共列出兩個說明文單元,我們要閱讀的說明文就在這兩個單元里,同學們還不知道是哪一篇,現在給你們一個條件:這篇文章的標題很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你們猜是哪一篇,看誰猜得快猜得準。(學生看書后紛紛舉手)
師:看來同學們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們真聰明!好,你來說。
生(1):《死海不死》。
師:完全正確!但你能說明一下為什么你猜是這一篇呢?
生(1):這個題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為什么說它“不死”, 這就在讀者心里造成懸念,引起了閱讀的興趣。
師:剛才好多同學都舉手了,你們猜的也是這一篇嗎?有猜別的課文的嗎?
生(眾):也是這一篇。
師(指一學生):那你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意見嗎?
生(2):同意。我認為這個標題本身包含著一對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讀者產生疑問,急于想去讀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這個題目對讀者有吸引力。
師: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有補充意見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哦,“英雄所見略同”,看來你們一個個都是小英雄!(笑)不過,我還有個問題想考考各位英雄:標題上有兩個“死”字,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生(3):前一個“死”字指沒有生命,第二個指淹死、死掉。
師:完全正確。你課前有沒有看過這篇課文?(生搖頭)那你怎么能回答得這樣正確?
生(3):我在地理課上學到過。
師:啊,真好!地理課上學到的知識,用到了語文課上,這叫知識的“遷移”(板書“遷移” )。學習中經常注意“遷移”,知識就學得活了。現在請同學把書合攏,暫時不要看課文,大家回憶一下地理課上學到的關于死海的知識,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課文的學生)哈,你違規了,不許偷看!
(學生思考、回憶,片刻后陸續舉手)
師:為了使回憶有條理,請按照以下幾點逐一來說:
板書:1、地理位置;
2、得名原因;
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約旦和巴基斯坦(眾插話: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間。
師:巴勒斯坦在亞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亞洲南部,和我們中國接壤。這兩個國家的中文譯名只差一個字,而且都是亞洲國家,很容易記錯,建議這位同學課外去找世界地圖或亞洲地圖查一查,以后就不會再搞錯了。誰來說“得名原因”?
生(2):死海的海水含鹽量特別高,水里各種動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叫死海。
師:哦,死海的海水含鹽量高,這是它的特點,由于有這個特點,就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誰能說說是什么現象?
生(七嘴八舌):人不會淹死。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無人舉手)
師:我估計同學們都知道,只是暫時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是嗎?(指定一學生)這位同學戴著眼鏡,看起來挺有學問,你來給大家說說看。
生(3):人在死海里不會下沉,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淹不死,因為……因為海水含鹽量高,所以人不會下沉。
師:為什么海水含鹽量高,人就不會下沉?你總得講出點道理來。
生(3):海水含鹽量高,它的質量就大。
師(追問):那如果扔進海水里的是一塊鐵呢?它會下沉嗎?
生(3):我想會下沉的。
師:那么人為什么不下沉?光說海水的質量大,恐怕還不夠吧?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問題是怎樣把心里明白的道理準確地表達出來。
生(3):(思考片刻)海水的質量比人體的質量大。
師:說對了。但表達上還有一點點不足,想一想,在數學里如果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大,是怎樣表達的?你這句話如果能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