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死海不死》教學實錄
師:怎么會用確數反而不準確? 能舉個例子來說嗎?
生(4):(思索片刻)比如要我現在說出您的年齡,我只能說大約六七十歲(笑聲),因為我不知道您的實際年齡;如果我肯定地說您65歲,而您實際上不是65歲,那不是反而不準確了嗎?
師:言之有理!啊,這位同學舉手,有什么意見要發表嗎?
生(5):我認為課文里有個地方運用確數和約數有點自相矛盾。46頁上有這樣兩句:“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400米。” 既然平均深度是個確數,那么最深的地方也應該是確數,否則怎么算得出平均深度呢?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約數,那么平均深度也只能是約數。因為平均深度是根據從最淺到最深不同的深度計算出來的,根據約數怎么可能計算出確數來?
師:說得真好! 我同意。同學們這樣會動腦筋,真讓我高興。我看關于列數據說明的方法,同學們掌握的知識比我預料的還要多,完全可以不必教了。大家再看看,還有哪些知識可以不教?
生:后面練習題中要求區別課文中三個“死” 字的含義,我認為這也很簡單,不教也懂。
師:對,標題“死海不死”中兩個“死”字,剛才同學們都已說過,不必再重復了。那“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句中的后一個“死”字的含義呢?
生:是“干涸(hé)”的意思。
師:完全正確。這個“涸”字很容易念錯,可你念對了,很了不起。你是怎么念對的?
生:下邊的注解上有注音(笑)。
師:大家別笑,他讀書注意看注解,這種好習慣不是每個同學都有的。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這些詞語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書:游弋、諭告、執迷不悟)
生(1):我認為可以不教。
師:我欣賞你的自信。但你要說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為其中有的詞估計同學們語文課里沒學到過,比如“游弋” 、“諭告”。
生(1):“游弋” 雖然沒學到過,但書上有注解;“諭告” 也沒學到過,但回去查一查詞典就知道了。
師:說得好說得好,語文課上沒有學過的,完全可以查詞典自學嘛!同學們課外有沒有查詞典的習慣?(眾:有!)這是個好習慣,一定要堅持下去,讓詞典成為你們的一位終身老師。那么這些新詞我們就不討論了,再說這篇課文新詞也很少,有些詞結合上下文也都不難理解,比如“執迷不悟”。
下面是不是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一下:你們認為要學好這篇課文,哪些知識還是需要老師教的? 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議論議論。
(學生看書、小聲議論)
師:誰先來說說?
(無人舉手)
師:(繼續啟發)你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什么文體?
生(1):是說明文。
師:說明文是個大類,包括各種產品說明書、書籍的出版說明和內容提要、詞典的釋文、影劇內容介紹、除語文以外的各科教科書及講義、知識小品,等等。凡是以說明事物或事理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本都是說明文。(指一學生)你說說看,這篇課文是說明文中的哪一種?
生(1):是知識小品。
師:(問全班)他說得對不對?同意的請舉手。(多數學生舉手)你說對了。但什么是知識小品,你知道嗎?
生(1):不知道。
師:知識小品有什么特點,知道嗎?
生(1):不知道。
師:你都不知道?(生點頭)那你怎么知道這篇課文是知識小品呢?
生(1):我是瞎蒙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