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語文講學稿
⑶ 4、“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看戲。但一開始就遇到了波折。在 的幫助下,首先解決了 的問題,接著又擺出三條理由:⑴ ;⑵ ;⑶ ;并說了“ ”的話,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親的顧慮,實現了“我”去看戲的愿望。5、下面是對寫這個波折的目的的分析,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增加小說的生動性,使情節曲折,更吸引人。b、表現外祖母對“我”的寵愛,刻畫了外祖母慈祥的形象。c、表現平橋村少年樸實好客的特點。d、表現平橋村少年聰明能干的特點。6、在下面句子的括號內填入合適的動詞,然后分析一下這些動作描寫有什么作用。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 )開船,在橋石上一( ),( )后幾步,即又( )前出了橋。答★積累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魯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杰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后園里,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