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語文講學稿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里,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后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后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于當鋪與藥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后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演社戲時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社”,“示”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示”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后來發展為以演戲就稱為“社戲”。本文的標題“社戲”既是全文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又是故事內容的概括。二、學習•研討1、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1)看戲前(1—3段)——(2)看戲中(4—30段)——(3)看戲后(3l一49段)
2、“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3、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4、“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笑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