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蘇教七下)
(一) 互動釋疑:“似乎”和“確鑿”矛盾嗎?
——“教參”答案:這句話是用成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對這斷定有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
——“似乎”表示“從表面看是這樣,而實際上不是”。這一句的意思是:從表面看確實只有一些野草,沒有什么動人之處,但實際上有許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樂園”。所以不但不矛盾,還表現了魯迅的語言藝術。
(二)拓展延伸:
1、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2、你怎樣認識百草園的趣味和三味書屋的無味?(①兒童少年與大自然接觸,不僅增長知識,而且無拘無束;②三味書屋生活被封建禮教束縛,學的東西似懂非懂,枯燥無味。)
3、你怎樣看待壽鏡吾老師?
(①方正、質樸、博學;②在當時比較開明,不打罵學生;③對學生既和藹又嚴格。但在封建社會里,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是守舊的。)
4、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是否存在對比
三味書屋并不像人們分析的那么壞,那么可怕,作者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無意持批判態度,因此,文章的前后兩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對比的問題。
a、可從六個細節看:
1.據壽先生之子壽洙鄰在《我也談談魯迅的故事》一文中寫道:“三味書屋坐東朝西,前臨小河,架石橋以渡,后有竹園,修竹千竿,門前有小院,簇種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間,前后還有高大的古木,名貴的花草。可見三味書屋的環境十分幽靜,是一個讀書的好所在。屋內正中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這說明陳設并不算古舊,氣氛也談不上沉悶。至于說學生要兩次行禮,這也完全正常,如今學生上學不也要向國旗行禮,向老師行禮嗎?何況“第二次行禮,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這是必要的禮貌教育,談不上禮儀陳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無可挑剔。
3.關于戒尺和罰跪的問題,文中說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周作人曾經指出,壽先生“不打人,不罵人”,“罰跪我就沒有見過” 。很明確,先生雖然嚴厲,然而不失開明。
4.至于鼎沸的讀書聲,讀的盡是一些艱澀難懂的內容,魯迅對此也只是一種繪聲繪色的回憶,并無批判之意。當時沒有白話文,只能讀那些古書。我們要歷史地看待和分析問題,不能苛求于古人。
5.關于壽先生讀書的聲調、姿態,那是進入了文章氛圍、激起內心視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種好的朗讀,真可謂是聲情并茂。
6.最后談談學生在讀書時的小動作問題,小動作過去的學生有,當今的學生也不少。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是非常用功的。壽洙鄰說魯迅“風度矜貴,從不違犯學規”,“雖不注意正課,但未嘗欠課,一見了了,不勞記誦,間出余技,為同學捉刀”。魯迅寫這個細節,并不是為了說明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單調乏味”,像“牢籠”,他只不過認為有趣,活靈活現地描寫出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