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蘇教七下)
b、還可以從“百草園”的描寫不全是好的、樂的,也有陰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書屋”的描寫不僅不壞,還有特別值得津津樂道、特別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對百草園里的赤練蛇的描寫,有恐怖色彩,說明“樂園”也有“不樂”(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書屋,“我”能夠看到上學前請長媽媽都難得找到的各種小說,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后來還賣了錢,這對于少年魯迅來說,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說來,三味書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個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從這兩個細節可以看出,魯迅原本就沒有把前后兩部分對比起來寫的意思。
五、總結存儲,作業延伸
1、 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寫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風趣的語言描寫某位老師上課的神態、語言、動作,讓同班同學一看就知道寫的是哪位老師。
第三課時
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學習生活的認識。
⑴你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⑵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
⑶你認為游戲與學習之間是矛盾的嗎?你是怎樣認識的?
⑷魯迅寫三味書屋是為了批判封建教育嗎?
從新的視角來研究作者的意圖:
如果我們認為魯迅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合起來寫是為了達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實際上這種評判已經忽視了作家的某些本意。從根本上說,這篇文章傳達的是一種作者感受到的人生況味,是人生不是社會,是況味而不是思想,用“時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都不盡其然。只有那些能體味到作者人生況味的研究者、讀者,才會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內在氣韻。而魯迅正是通過對人生經驗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條通往讀者心靈的最佳通道道而我們僅僅把它理解為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對作品審美意義的削弱。
2、搜集資料,交流認識,走近魯迅。
在我們學過的《風箏》一課中,在我們看到的魯迅的照片中,他卻是一個很嚴肅的,甚至有點不近人情的感覺。那么魯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作業就是搜集關于魯迅的文章、作品與資料,然后寫一篇《我眼中的魯迅》,時間是兩周。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