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四首》人教七上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下(今陜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題”的新樂府最有名,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
2.《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七言詩句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4.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云腳低”指白云重疊,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腳,有下垂義。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一片生機勃勃之感。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詩人的游蹤: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5.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
注意細節描寫。如“水面初平”(見注釋);“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6.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里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8.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ⅳ.《天凈沙·秋思》
1.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