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四首》人教七上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并寫有小令、套數二百余首,經后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
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
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4.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陣陣冷颼颼的西風,落葉紛飛;古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
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課后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