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教學資料
尾聯(lián)“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照應開頭,敘述途中偶逢候騎報告:近來邊庭戰(zhàn)事,屢獲大勝,唐帝國軍威已經遠震域外,猶如東漢竇憲大破匈奴,刻石銘功于燕山。“燕然”為虛指。意境闊大,意韻不盡。
6.相關資料
唐朝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勝吐蕃,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在河西節(jié)度使幕府兼任判官。此詩即王維出塞途中所作。
7.總結
這首出使涼州途中所作的詩,借用聲威遠震的漢帝國的史實典故,歌頌了唐帝國的幅員廣大、國內強盛和抒寫自己不辭辛勞長途跋涉、奉命遠至邊塞的自豪感。寫景則捕捉住塞外最鮮明的景色特點,充滿畫意,達到了形似與神似的完美統(tǒng)一,布局巧妙,意境具有渾然一體的氣勢。因此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作者簡介
崔顥(約704-754),汴州(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進士及第,天寶中官司勛員外郎,詩名頗大。
2.注釋
①黃鶴樓:舊址在今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上,即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位置。樓因黃鶴山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
②昔人:指傳說中的盛鶴仙人。
③悠悠:漂浮的樣子,形容自由自在飄動的白云。
④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江水。歷歷:清清楚楚。
⑤萋萋:草長得茂盛。鸚鵡洲:本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被水淹沒。東漢末年黃祖為江夏太守時,有獻鸚鵡于此洲的,故以此為名。
⑥鄉(xiāng)關:故鄉(xiāng)、家鄉(xiāng)。
⑦煙:江面上的水霧。煙波:霧氣蒼茫的水面。
3.譯文
往日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飛去,
這里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早已渺無蹤跡,一去不復回,
千載以來只有片片悠悠白云在天空中飄來飄去。
遙望對岸,只見山川晴朗明麗,漢陽的樹木顯得清清楚楚,
芳草茂密地長滿了鸚鵡洲。
太陽昏暗已近傍晚,哪里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啊?
我的愁緒也如同這江面上的煙波,漸漸充溢于空闊的天地之間。
4.詩歌簡析
這首詩從內容上來看,并不復雜,不過是抒寫登臨黃鶴樓時的古今聯(lián)想和遠眺時的一種渺茫的愁思,無其他的深意。它為世人所推崇為黃鶴樓之絕唱,關鍵在于其藝術上的成就。
5.詩歌鑒賞
前四句借用傳說故事,抒發(fā)登臨黃鶴樓時古今對比的感受,信筆揮灑,一氣呵成。詩從黃鶴樓的命名之由來起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一去不復返”,頓生古人不可見的憾恨。仙人離去,黃鶴樓空,惟余天邊白云,飄悠千載,令人慨嘆世事蒼茫,詩人的內心不禁有惆悵、頹喪之感。其中前四句三出“黃鶴",兩見“空”字,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并沒有運用對仗,表面來看有犯格律和詩歌要領,情形與李白的詩歌相似,只要不影響主旨的表達,當感情達到高潮時,往往可以沖破詩歌的格律,從而達到自由表達自我情感的意圖。崔顥就是這樣依據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進行寫作,從而寫出了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