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教學資料
后四句描寫登樓北望時看見的景物,抒發思念故鄉的感情。“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遠景,作者的視野由遠及近,先是江北漢陽歷歷可辨的蔥蘢樹木;接著是鸚鵡洲頭茂盛、繁密的芳草,相繼闖入詩人的眼簾。詩人由懷古的情思中回到現實之中。“芳草萋萋鸚鵡洲”由《楚辭•招隱士》中詩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脫胎而來,強烈的思鄉之情躍上心頭。“日暮”、 “煙波江上”是近景,近看樓下,大江之上煙波一道,江空暮色蒼茫,暮靄遮斷歸鄉之路,鄉愁油然而生。“愁”字與前四句憑吊之時的惆悵之感相照應。
6.相關資料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載:崔顥“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相傳李白登黃鶴樓,見崔顥此詩而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崔顥題上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李白另一首詩《登金陵鳳凰臺》寫道:“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從形式、格調等比較,與崔顥詩如出一轍,可見崔顥的《黃鶴樓》絕非浪得虛名。
7.總結
這首詩名為《黃鶴樓》,實寫登臨黃鶴樓的觀感,由景及情,情景交融,境界開闊。從傳說寫起,為黃鶴樓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有由登樓遠眺異鄉風景,引動日暮懷歸之情。文思如形云流水,富于變化。“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成為寫景名句。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自幼受儒家思想的 ,志在兼濟天下;又因曾祖和東晉的密切關系,十分關心東晉皇室的命運。他先后五次出仕。29歲,因為家貧,出仕江州祭酒,不堪吏職;37歲開始居家躬耕;40歲時為劉裕鎮軍參軍。晉安帝義熙元年(4XX年)八月,為彭澤令,十一月棄官歸隱,結束時隱時仕的生活,終老田園。
2.注釋
①盛:興盛、繁茂。
②理:整理,清除。荒穢:指代雜草。
③荷:肩負,扛。
④不足惜:不足,不值得;惜,惋惜。
⑤但:只。愿:這里不僅指希望種的莊稼能夠豐收,更主要是指脫離污濁的官場,返回自然,過喜愛的村居生活的心愿。
3.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田,雜草茂盛而豆苗稀疏。
. (為此,)我早起去除草,一直到晚上才披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
小路狹窄,兩邊野草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打濕不值得我惋惜,我只希望不要違背我的愿望。
4.詩歌簡析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么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5.詩歌鑒賞
詩的前六句皆為寫實之語,敘述了一次鋤草的勞動。第一、二句用語平淡樸素,交代地點、勞動的原因。“盛"與“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野草茂盛,豆苗稀少,交代了詩人種田的現狀,也反映出作為讀書人的詩人農業生產技術不精。第三、四句用極其精煉的語言描述了一天的勞作。“晨”與“月”相對,交代了勞動時間的漫長;“荒穢”與前“草盛”反映除草任務的艱巨,勞動之辛苦;然而“帶月”、“荷鋤”則絲毫不見勞動的艱辛,更多的是表現出詩人在細細地品味勞動的喜悅和歸隱的自豪感:夜晚里詩人踏著月輝歸來,仿佛月亮在與他為伴,被他帶回到村里來了。這是在污穢混亂的官場中從來未體會到的快樂,他終于在淳樸寧靜的、優美的田園生活中尋找到慰藉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