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ABC案)
創意說明:這次語言賞析不是簡單地說這個詞妙在哪里,這個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學生在老師的示范牽引下集思廣益,組織一段文字比較優美、分析比較詳盡的多元性的賞析文段,同時為賞析的文段擬一個小標題。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將文字內容分層分類,了解文章寫作技法,完成一次不顯山露水的作文訓練。學生在擬標題、組織賞析語言的同時,其實就是一個“小作文”完整構思、結構、錘煉語言等的過程。這次學習不要求學生賞析盡善盡美,要多發現值得欣賞、靈思飛動的地方。關鍵是教師要注意在學生賞析時靈活地應接學生的話語,應接語一定要“畫龍點睛”。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悟
1.導入
(多媒體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饒的關東平原圖景→“九•一八”事件中某一情景→災民流亡的情景。)“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富饒的關東平原,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拋棄了無盡的寶藏,四處流浪。他們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故鄉,才能與家人歡聚一堂。事隔十年,作為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面對故鄉的土地發出壯懷激越的誓言。
2.聽配樂朗讀
注意:①老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處理。
②畫出你認為最富有感情、最能夠打動你的句子或詞語。
3.默讀全文,思考:
①告訴大家你從哪里聽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②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什么誓言?
二、自主賞讀
1.老師示例(屏幕顯示)
心靈的默契, 熱血的匯合
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熱的漿液……在那遠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們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
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熱的漿液”。透過這個表層,作者產生了這樣的聯想:自己內心也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2.學生按示例分小組活動。
每個小組商議選取最欣賞、最心動的句段,進行賞析,教師巡視適時引導點撥。之后每組選一代表上臺,通過視頻展示自己的賞析文字。
提示學生:從思想內容、修辭表達以及詞語內涵等多角度去發現、品味。
例:①富饒美麗的故鄉——“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②故鄉里,我無盡的回憶——“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了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多么美麗,多么豐饒。”(突出“埋葬”一詞)
③思戀,在心中噴涌——“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突出“泛濫”一詞)
④血淚誓言——“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3.感情賽讀“我最欣賞、最動心”的句段。
4.再聽開頭音樂,看開頭情景,回味全文。
三、質疑探微
1.將文題改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