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通用15篇)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1
小插曲:本來毛老師準備上《兩小兒辯日》,可七年級僅有的一個班已上過這篇課文了。上課前,毛老師上哪篇課文還琢磨不定,我建議說,初三借一個班上《兩小兒辯日》吧,他說那也可以。可一位老師說要借書,很麻煩,恐怕時間來不及,只好改變主意。自己的《土地的誓言》課件又找不到,他從郵箱里臨時找到了一個人家的《土地的誓言》課件下載到桌面上,在作一些修改。此時,學生已來到多媒體教室,問毛老師上哪篇課文,毛老師回答還沒確定。隨即他拿過學生的幾本語文書翻了一下,發(fā)現(xiàn)《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上都寫得密密麻麻的,而《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上基本一片空白,這時毛老師說了一句,這篇課文沒怎么上,看得出他主意已拿定。上過的課文該怎么上,南湖論劍時沈老師上《爸爸的花兒落了》已作了有益的嘗試,好戲就在下面:
【片斷實錄】
一、導入
讓學生用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來猜老師此刻的心情,學生猜“好”、“很好”、“非常好”,猜對了前兩個,三個字的老師說是“太好了”、“好極了”,學生情緒被調(diào)動起來了。接下來簡單介紹 1931、9、18和1941、9、18這兩個時間段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情況。
二、要求學生劃出新詞、喜歡的語句,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讀后學生情不自禁地熱烈鼓掌,可見朗讀效果之佳,學生的興趣、情緒又一次被調(diào)動,為下面的成功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這篇課文劉飛耀老師在寧波參加省優(yōu)質(zhì)課評比時朗讀得十分成功,普通話標準,聲音好聽,又很動情。毛老師在朗讀時對課文鉆得深,在語氣、語調(diào)、抑揚頓挫、感情方面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了。)
三、讓學生把目光投向第一段
師問:你覺得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并板書:這是一片 的土地。
生1:刻骨銘心。(老師要求學生說理由,讀課文中有關語句。)
生2:很懷念。(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
生3:十分想念的家鄉(xiāng)。(我無時無刻……)
師問:這土地上有那些東西?(一學生回答)
師問:這些土地上的東西給我們一種什么感覺?(學生答:美麗、富饒。)
齊讀:“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怪誕的狂風”。(讀后師評:讀得流暢,但要讀出層次感:植物、土地、人、動物、資源礦藏。)
再齊讀。
上面學生回答了富饒的土地,這時一學生說了默契的土地(……要匯合在一起),老師補充說是奇怪的土地(學生說“狐仙姑……怪誕的狂風)”,老師說自己讀第一遍時,覺得這話是多余的,學生說這表達了我對土地的愛。
師問:“我”想起了什么東西?
齊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在原野上呻吟”。
師問:該讀出什么語氣?(生答:懷念。)
再齊讀。
師問:“呻吟“什么意思?(生答:很傷心地叫。)
師問:白樺樹為什么會呻吟?(生答:把自己比作白樺樹。)
師:提供背景材料:關東原野被占領了,連白樺樹也憂傷了。呻吟是作者從心靈上流出來的一種痛。
師問:第2段,作者是怎樣去描寫土地的?(哪些詞好,或有什么問題?)默讀或出聲讀(學生選擇默讀)。
生問:為什么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土粒”?
生答:因為他是土地的兒子。
生問:歡樂能“埋葬”嗎?(師讓這位學生領讀這句)
師:換成“飄蕩”多好啊?(生交流)
生1:土地被日本人侵占去了,少年時的歡樂沒有了。
生2:現(xiàn)在剩下的是悲憤。
生3:把悲憤的情緒體現(xiàn)出來了。
師:讀出悲憤的情感。(生齊讀)
生問:“我不能離開她”。為什么用這個“她”?
生答:體現(xiàn)出他對土地的懷戀,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土地就是母親。
生:這段很美。“在春天,……響到那頭”。
師:讀出歡喜的語氣,齊讀。
生問:末句:為什么用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生答:用生命去洗。
師問:淚水隱含作者怎樣的感情?(生答:悲、憤恨。)
齊讀:“為了她……污穢和恥辱”。
師:這樣美麗富饒的土地被日本人占領長達十多年之久,日本軍國主義者干了什么?(師想出示材料,屏幕不能顯示,師講了兩個日本人殘殺中國人的例子。)
師: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青年作家,他發(fā)出了血淚的控訴,他面對土地發(fā)出了誓言,究竟發(fā)出了怎樣的誓言?找出來。
“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污穢和恥辱。”(學生自己放聲讀)
師:請那位可以當央視臺播音員的同學來讀一下。(師評:放慢一點效果會更好。)
師:“我永不能忘記……”,全體起立,齊讀。
【評析】
這堂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不愧為一名名師,有大家風范,課前還沒確定上什么(最終上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定),臨陣不亂,體現(xiàn)了一位名師扎實、深厚的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機智、隨機應變的能力,極強的組織、調(diào)控課堂及與學生對話的能力。
2、對文本深入的解讀,使教師開始的朗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的范讀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情緒,給了學生很好的示范和引領。在賞析課文時,教師時時不忘學生的朗讀,且輔以朗讀方法的指導,這樣有感情的文章,在師生富有激情的朗讀中,順利展開了對話,深入理解了課文,使學生感情得以共鳴,情操得以陶冶,成功達成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目標。
3、以生為本,在教師提問的同時,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富有價值的問題,而且大多是學生自己解決的。
4、在多媒體教室上了一堂不用多媒體的常態(tài)課,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名師的水平和實力,讓人信服。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2
竺可楨中學 雨夜無痕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xiàn)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fā)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據(jù)本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xiāng)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yǎng)點:
a、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 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jù)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jù)本課目標和內(nèi)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fā)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fā)他們主動去閱讀文本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于這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閱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對比度非常明顯的文章,作者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總是流于字里行間,這需要我們?nèi)プx,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fā)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zhì)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閱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體會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了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于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jié)課我是按“音樂導入 ——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著《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著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牽涉于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fā)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熏陶。
3、字詞鞏固:
強調(diào)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閱讀,更有利于情感抒發(fā)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chǎn)?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后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xiàn)情感的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xiàn)。
d)文章對故鄉(xiāng)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wěn)轉(zhuǎn)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cè)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nèi)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戰(zhàn)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
土地的誓言
深情贊美故鄉(xiāng)————————誓死保衛(wèi)家鄉(xiāng)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
1、通過朗讀,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
2、了解作者選擇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特有的豐饒美麗的景象。
3、學習作者采用的人稱變化 、呼告、排比等表現(xiàn)手法。
教學步驟 :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通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
二、掃清字詞障礙
怪誕 (dàn ) 亙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穢(huì )
熾痛 (chì ) 嗥鳴 (háo) 讕語( lán )
三、教師表情朗讀,讓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再讓學生自由朗讀,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現(xiàn)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和愛國情感
四.理解全文結構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而戰(zhàn)斗而犧牲。
兩段文字在結構上如雙峰對峙,宛如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lián)。
五、問題研討
1、 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對土地發(fā)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誓言”。
2、 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稱呼,而后來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哪?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激動,就不滿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與土地對話交流,這在修辭上稱作“呼告”/聞一多《最后一次演講》中有類似用法。
3、 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試結合課文具體說說作者是怎樣表露的?
作者選擇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但有人說有些段落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六、反復朗讀,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背誦出來,比賽看誰背的句子多。
七、作業(yè)
1、 課外閱讀秦牧的《土地》
2、 摘抄課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
3、 作文《我愛家鄉(xiāng)的——》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4
第一部分:
1.填空:(5分)
⑴《黃河頌》作者 ,該歌詞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xiàn)出 。
⑵《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作者 ,作者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預見中華民族正逢新的轉(zhuǎn)機,號召 。
⑶《土地的誓言》作者 ,現(xiàn)代作家。
2.給加點字注音:(5分)
山巔( ) 狂瀾( ) 崎嶇( ) 斑斕( ) 亙古( )
3.《黃河頌》作者用第二人稱來寫有什么作用?(3分)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4分)
⑴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⑵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
5.《黃河頌》歌詞中反復出現(xiàn)的“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4分)
6.“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jīng)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句中的“趣味”如何理解?(4分)
7.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4分)
8.填入語段的空缺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4分)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 。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 ,也許是一項純黑的博棵保殘硎親饕當舊系囊桓齪煳宸幀r殘硎且蛔郎秸浜n叮殘硎且恢灰骯?u> 。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 。……便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
a、一朵小花 一片磚瓦 一個口信 一雙清凈的舊鞋
b、一片磚瓦 一個口信 一朵小花 一又潔凈的舊鞋
c、一片磚瓦 一朵小花 一個口信 一雙潔凈的舊鞋
d、一個口信 一片磚瓦 一雙潔凈的舊鞋 一朵小花
第二部分:
(一)
寬容
十九歲那年,我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學。入學前的那天晚上,父親把我叫到跟前,在昏黃的油燈下對我說:“以后出門在外了,遇事一定要冷靜,凡事要多替別人想一想,不要和人斤斤計較。”我點點頭。
在大學的兩年里,我常常想起父親的話,我努力地學得開朗一些,用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漸漸地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充實。我知道,這是因為,父親在我的心底播種下了一枚名叫寬容的種子。
寬容是人和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它和誠實、勤奮、樂觀等價值指標一樣是衡量一個人氣質(zhì)涵養(yǎng)、道德水準的尺度。寬容別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一種接受、一種愛心,有時候?qū)捜莞且环N力量。
聽人講過這么一個故事:某地的一位部門經(jīng)理,有一次在外地出差處理業(yè)務時,手袋被盜,里面除了常用的錢物外,還裝有公司的文件。當她又內(nèi)疚又擔心地站在總經(jīng)理面前講完所發(fā)生的事情后,總經(jīng)理笑著說:“我再送你一只手袋好嗎?你前段時間的工作一直非常出色,公司早就想對你有所表示,但一直沒有機會,現(xiàn)在機會終于來了。”
那位沒有暴跳如雷的總經(jīng)理用寬容的態(tài)度處理了這件事,使部門經(jīng)理心懷感激,后來任憑其它公司有多么優(yōu)厚的待遇聘請她,她都不為之所動。
這就是寬容的力量。寬容本身也是一種溝通、一種美德。假如生活中,我們受不了不公正待遇或自己身邊的人做錯了什么,千萬不要生氣憤怒,而應學會寬容。生氣憤怒是人類最壞的毛病之一,它是在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是一種徒勞的,于己于人無益的情緒。
清朝初葉的李紱做過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yǎng)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zhì)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于忿戾而己,因以‘無怒’名軒。”李紱“無怒”,我們“寬容”如何?迅速瀏覽短文回答問題:
9.寫出文中與“寬容”同義的一個句子。(4分)
10.作者大學兩年為何感覺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充實?(4分)
11.寬容有哪些作用?生氣有何不好?(4分)
12.劃線的“她都不為之所動”中“她”是誰y她不為什么所動?為什么?(4分)
13.文中李紱的話對表現(xiàn)文章主旨的作用是 。(4分)
14、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4分)
(二)
公德
馮驥才
在漢堡定居的一個中國人,對我講了他一次親身感受——
他剛到漢堡時,隨著幾個德國青年朋友駕車到郊外游玩。他在車里吃香蕉,看車窗外沒人』匝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駕車的德國青年馬上“吱”地來個急剎車,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個廢紙兜里,放進車中。對他說:“這樣別人會滑倒的。”這件事對他印象極深,從此再不敢隨便亂丟廢物。
在歐美國家的快餐店里,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吃完東西要把用過的紙盤紙杯吸管扔進店內(nèi)設置的大塑料箱內(nèi),以保持環(huán)境的整潔。為了使別人舒適,不妨礙影響別人,這叫公德。
在美國碰到過兩件小事,我卻記得非常深。
一次在華盛頓藝術博物館前的闊地上,一個穿大衣的男人貓腰在地上拾廢紙。當風吹起一張廢紙時,他就像捉蝴蝶一樣跟著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內(nèi)。直把地上的亂紙拾凈,拍拍手上的土,走了。這人是誰,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慣這廢紙滿地的景象,就這樣做了。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樂廳。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煙的,擺著幾個臉盆大小坐地的煙缸,里面全是銀色的細砂,為了不叫里邊的煙灰顯出來難看。但大煙缸里沒有一個煙蒂。柔和的銀砂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幾個煙蒂被指尖勾起來。原來人們都把煙蒂埋在下面,為了怕看上去雜亂。值得深思的是,沒有一個人不這樣做。
有人說,美國人的文化很淺,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贊同這見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淺的國家很文明;教育不好,卻能使文化古老國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質(zhì)很差。教育中的“德”,一個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視他人的存在。
我坐在布魯塞爾一家旅店的大廳內(nèi)等候一個朋友。我點著煙,看到對面一個人面前放個煙碟,就伸手拉過來。不一會兒那人站起身伸長胳膊往面前的煙碟里磕煙灰,我才知道他正在抽煙,趕緊把煙碟推過去。他很高興,馬上謝謝我,并和我極有好感地談起天來。我想,當我把煙碟拉過來時,他為什么不粗聲粗氣地說:“哎,你沒看見我正在抽煙?”
美好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著人們的公德,比如清潔的新加坡,有隨地吐痰惡習的人也不會張口把一口粘痰吐在光潔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亂骯臟的環(huán)境敗壞人們的公德,比如紐約地鐵,墻壁和車廂內(nèi)外到處胡涂亂抹,污穢不堪,人們的煙頭亂紙也就隨手拋了。
好的招致好的,壞的傳染壞的,善的感染善的,惡的刺激惡的,世上萬事皆同此理。
15.結合文章內(nèi)容談談你對公德的理解?(4分)
16.第5自然段“他就像捉蝴蝶一樣跟著跑”;第7自然段“美國人的文化很淺”,你怎樣理解?(4分)
17.第8自然段說:“當我把煙碟拉過來時,他為什么不粗聲粗氣地說:‘哎,你沒看見我正在抽煙?’”“他”為什么不這么說?(4分)
18.文章最后一句“世上萬事皆同此理”中“此”指的是什么?(4分)
19.“公德”這一抽象的話題,在作者筆下,像小溪的流水,潤到人們的心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4分)
(三)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
①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我們已經(jīng)結下了永恒的緣分。
②60多年前,我到北京來考大學,就下榻于西單大木倉里面一條小胡同中的一個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灘北大三院去應試,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還在忍受臭蟲的圍攻。
③但是,我們這一幫窮學生仍然能夠苦中作樂。黃昏,總要到西單一帶去逛街。耳聽鏗鏘清脆、悠揚有致的京腔,如聞仙樂。此時鼻管里會驀地涌入一股幽香,是從路旁小花攤上的梔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發(fā)出來的。回到公寓,又能聽到小胡同中的叫賣聲:“驢肉!驢肉!”“王致和的臭豆腐!”其聲悠揚、深邃,還含一點凄清之意。這聲音把我送入夢中,送到與臭蟲搏斗的現(xiàn)場上。
④將近50年前,我在歐洲呆了10年多以后,又回到了故都。這一次是住在東城的一條小胡同里,后門在翠花胡同,前門則在東廠胡同,據(jù)說就是明朝的特務機關東廠所在地,是折磨、囚禁、拷打、殺害所謂“犯人”的地方,冤死之人極多,他們的鬼魂據(jù)說常出來顯靈。里面重樓復閣,四廊盤曲,院落錯落,花園重疊,一個(甲)(“陌”的注音)生人走進去,必然是如入迷宮,不辨東西。
⑤然而,這樣復雜的內(nèi)容,無論是從前面的東廠胡同,還是從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來的。外面十分簡單,里面十分復雜;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這是北京許多小胡同共有的特點。
⑥據(jù)說當年黎元洪大總統(tǒng)在這里住過。我住在這里時,北大校,長胡適住在黎住過的房子中。我住的地方僅僅是這個大院子中的一個旮旯,但是這個旮旯也并不小,是一個三進的院子,我第一次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味。院子里擺滿了漢代磚棺,黃昏時分,總會讓人感覺到鬼影幢幢,毛骨悚然。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來拜訪我。我“與鬼為鄰”,倒也過得很安靜。
⑦第二進院子里有很多樹木。有一個夏日的晚上,剛下過一陣雨,我走在樹下,忽然聞到一股幽香。原來這些是馬纓花樹,樹上正開著繁花,幽香就是從這里散發(fā)出來的。
⑧這一下子讓我回憶起十幾年前西單的梔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氣。當時我是一個19歲的大孩子,現(xiàn)在成了中年人。相距將近20年的兩個我,忽然融合到一起來了。
⑨不管是六十多年,還是五十年,都成為過去了。現(xiàn)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變,層樓摩天,國道寬(乙)(“敞”的注音)。然而那些可愛的小胡同,卻日漸消逝,被摩天大樓 掉了。這是不可抗御的,也不定就算是壞事。可是我仍然執(zhí)著地關心我的小胡同。就讓它們在我心中占一個地位吧,永遠,永遠。
⑩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
20.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甲)(乙)兩處的漢字。(2分)
21.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和具體語言環(huán)境,選擇一個恰當?shù)脑~語填人第⑨段中的空格內(nèi)( )(3分)
a.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b.排擠:利用勢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c.吞噬:吞食;并吞。
d.囊括:把全部包羅在內(nèi)。
22.對第③段中加點的“悠揚”“深邃”“凄清”這3個詞語含義的理解,哪一項不恰當( )(3分)
a.“悠揚”指聲音時高時低,和諧婉轉(zhuǎn),形容叫賣聲悅耳動聽,又像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來,表現(xiàn)出一種深沉、幽遠的意境。
b.“深邃”一詞,使人覺得叫賣聲是從胡同的深處傳來,又像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來,表現(xiàn)出一種深沉、幽遠的意境。
c.含有“凄清”之意的叫賣聲使人聯(lián)想到老舍筆下為生存而苦苦掙扎的樣子,它透露出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d.“凄清”的叫賣聲與鏗鏘的京腔形成對比,營造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氛圍。
23.對第⑤段中劃線句子的理解,哪一項不恰當( )(3分)
a、與摩天大樓相比,小胡同是簡單、平凡的,然而小胡同的復雜、神奇又是摩天大樓無法比擬的。
b.外表看似簡單而內(nèi)部結構復雜的小胡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c.在這看似普通而內(nèi)部結構復雜的小胡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d.平平凡凡的小胡同住過許多不尋常的人,記錄了不少神奇的故事。
24.本文首尾呼應,其中“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這一句的意思是( )(4分)
a.“我”的生活和小胡同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沒有小胡同就沒有“我”。
b.小胡同接納了“我”,它的環(huán)境熏陶了“我”,它的文化哺育了“我”。
c.在最困難的時候,“我”選擇了最具特色的小胡同,“我”和小胡同的緣分不淺。
d.小胡同里留下了“我”的苦澀,也留下了“我”的歡樂。
25.仔細閱讀全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給本文劃分結構層次。(4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4分)
a、以“我”住過的兩個小胡同為例,說明了北京小胡同的共同特點,表達了對北京小胡同的贊美之情。
b.回憶了“我”在北京小胡同度過的60多年的漫長生涯,表達了對小胡同日趨消沉這一現(xiàn)象的惋惜之情。
c、通過“我”在北京小胡同生活片段的回憶,表達了對已經(jīng)結下了永恒緣分的北京小胡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眷戀之情。
d、將舊日的小胡同與今天的摩天樓進行對比,表達了對首都北京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喜悅之情。
《黃河頌》《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答案
1.⑴光未然、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⑵李大釗、國民去開創(chuàng)歷史新紀元。⑶端木蕻良 2.略 3.直接抒發(fā)對黃河英雄氣概的贊美之情。(意近即可) 4.略 5.把歌詞主體部分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wèi)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深入。 6.這種趣味,其實都是經(jīng)歷艱難險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 7.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8.b 9.凡事多替別人想想,不要和人斤斤計較。 10.因為“我”記住了父親的話,生活很開朗,并用真誠善良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11.寬容能調(diào)和人際關系,增進了解,有時是一種力量;同時,寬容是衡量人的氣質(zhì)涵養(yǎng)、道德水準的一種尺度生氣是人類最壞的毛病之一,它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是徒勞的且于己于人都無益的情緒。 12.(丟手袋的_部門經(jīng)理不為優(yōu)厚的待遇所動,因她有一位寬容的總經(jīng)理。 13.以反面說明寬容的作用。 14.其觀點是對人要寬容寬容與否應視對象、事情性質(zhì)等而定。 15.文中所提到的公德指:遵守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重視他人的存在,人們的公德意識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公德就是為了使別人舒適,不妨礙影響別人。 16.是說這片廢紙風一吹跑得很快,他很難抓住卻窮追不舍,這個穿大衣的男人很講公德;美國人的文化很淺是說該國文明史的發(fā)展時間不長。 17.因為他重視別人的存在,考慮別人的需要。 18.好的招致好的,壞的傳染壞的,善的感染善的,惡的刺激惡的。 19.本文以小見大,用具體的生活小事來說明大道理,給我們以生活的啟迪,希望每個人都成為講公德的好公民,拘小節(jié),識大體。 20.陌、敞 21.c 22.d(講析:“含有一點凄清之意”的叫賣聲不能和第⑥段的“我第一次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牽扯到一起,故d不恰當。) 23.a 24.b 25.b 26.c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5
《土地的誓言》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yǎng)、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讀
1、歌曲播放:
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歌中的悲壯情感。
2、激情引讀: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富饒的關東平原,無數(shù)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流浪。他們不知何時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故鄉(xiāng),才能與家人歡聚一堂。事隔十年,作為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xiāng)之情,面對故鄉(xiāng)的土地發(fā)出了壯懷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誦,整體感知
1、有情朗誦:
①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師的語氣語調(diào)重音;
b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能夠說明喜歡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
b讀后能夠談出自己的感受。
2、整體感知:
面對故土,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運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對國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試舉例說明。
討論明確:a運用了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b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
c人稱的恰當運用。
②課文分為兩段,兩段在內(nèi)容和結構上有什么異同?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明確:
結構相同:先抒情后回憶最后再直接抒情。
內(nèi)容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nèi)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所選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選景物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的景物?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明確:
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chǎn),采用景物的疊加,展現(xiàn),表達作者的贊美和懷念之情,運用排比,則加強了情感的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xiàn)了東北的豐饒美麗,但沒有排比,情感沒有前者來得熾烈,但也表達了對老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在懷念中又暗含著憂傷與憤怒,最后噴發(fā),面對土地發(fā)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2、品讀賞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理解和體會。(可從思想內(nèi)容、修辭表達以及詞語內(nèi)涵等多角度去發(fā)現(xiàn)、品味)
例:
①“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突出“泛濫”)
②“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突出“埋葬”)
③為什么說“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為什么說“我是土地的族系”?
3、學法指導: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四、回味賽讀, 互動釋疑
1、回味賽讀:回味文章情感、語言特色等,進行朗讀比賽。再度感受課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同學們,“九•一八”已成過去,它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我們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絕不允許歷史重演,“少年偉大則國偉大”請大家起立,一起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①課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兩遍。
②同學們你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③描繪一下你的家鄉(xiāng),表達出你情感,寫一篇小短文。
④“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6
一、給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注音
1.熾痛( )(a.zhì b.chì)
2.嗥鳴( )(a.háo b.áo)
3.怪誕( )(a.yá b.dàn)
4.默契( )(a.qá b.qì)
二、下列書寫錯誤最多的一項是
[ ]
a.噴涌 珠絲馬跡 纏繞 紅熟
b.讕語 班讕 亙古 申吟
c.豐繞 飄揚過海 泛爛 槳液
d.鎬頭 土穰 蚱蜢 原野
三、下列句子朗讀不太順口,請稍加修改,使之通順
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紅玉的臉龐,眼睛似黑玉,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手法
1.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
( )
3.我向那邊注視著,注視著,直到天邊破曉。
( )
五、閱讀分析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shù)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故鄉(xiāng)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多么美麗,多么豐饒……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夜夜我聽見馬蹄奔馳的聲音,草原的兒子在黎明的天邊呼喚。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向那邊注視著,注視著,直到天邊破曉。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1.怎樣理解“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個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用簡潔的話概括“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多么豐饒”的內(nèi)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訓練
請用抒情的文字來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字數(shù)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二、c
三、“土地黑黑的”改成“黑色的土地”,“眼睛似黑玉”改成“黑玉的眼睛”
四、1.擬人 2.比喻 3.反復
五、1.“埋葬”只用于已經(jīng)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歡笑曾經(jīng)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fā)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已經(jīng)“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xiāng)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2.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3.回憶“我”在故鄉(xiāng)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4.從全文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fā)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7
竺可楨中學 雨夜無痕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xiàn)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fā)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據(jù)本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xiāng)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yǎng)點:
a、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 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jù)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jù)本課目標和內(nèi)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fā)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fā)他們主動去閱讀文本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于這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閱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對比度非常明顯的文章,作者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總是流于字里行間,這需要我們?nèi)プx,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fā)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zhì)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閱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體會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了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于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jié)課我是按“音樂導入——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著《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著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牽涉于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fā)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熏陶。
3、字詞鞏固:
強調(diào)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閱讀,更有利于情感抒發(fā)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chǎn)?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后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xiàn)情感的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xiàn)。
d)文章對故鄉(xiāng)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wěn)轉(zhuǎn)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cè)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nèi)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戰(zhàn)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深情贊美故鄉(xiāng)————————誓死保衛(wèi)家鄉(xiāng)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8
導學目標
一、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感悟加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樹立學好本領將來報答故鄉(xiāng)養(yǎng)育之恩的決心
二、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課文豐富深沉的語義
2.了解作者運用的寫作手法
三、過程與態(tài)度目標
1. 按感悟、聯(lián)想、思考的步驟學習課文
2. 重視品味、學習和借鑒作者的語言技巧。
導學思路
由于學生均沒有課文中所寫的那種故土淪喪,四處流浪的經(jīng)歷和體驗,所以在導學過程中首先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聯(lián)想,喚起共鳴,為理解課文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導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利用多媒體播映東北淪陷時期百姓逃難時的電影片斷及歌曲《松花江上》,創(chuàng)設情境。
2.導師解說:194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全面開始了侵華戰(zhàn)爭。由于當時的蔣介石奉行對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軍未遇一槍抵抗就占領了東三省。無數(shù)百姓為免遭日軍的蹂躪而逃離家園,東北遼闊美麗的江山沃土盡陷日軍鐵蹄之下。本文作者正是懷著痛失家園,渴念故土的強烈感情寫下了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整體感悟
1.在導師指導下,給課文第一部分中的一些重要詞語注上拼音,并給課文標出節(jié)奏和重音,以方便朗誦。
2.導師配樂范讀課文第一部分。
3.學生按所提示的方法對課文第二部分詞語的讀音、詞義、節(jié)奏、重音等進行標注,并練習朗讀。
4.全體同學配樂朗讀課文,感悟和體會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一片赤子之情。
5.請幾位同學說說離別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情景與感受。師生一起朗誦江淹《別賦》片斷和毛澤東《到韶山》、《揮手從茲去》等描寫離別的詩詞,進一步豐富和加深對離別之情的感悟,找到感悟理解課文的最佳結合點。
三、學習探究
1、 課文第一部分寫了什么內(nèi)容,是怎樣寫的?
(1)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自主閱讀思考,并在課堂筆記上記下自己的感悟。
(2)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后,師生共同總結明確:
課文第一部分主要抒發(fā)了作者對故土的無限懷念之情。作者運用了呼告、排比、比喻等手法,謳歌了故鄉(xiāng)的美麗和豐饒,抒發(fā)了深沉熱烈的赤子之情。
2、 指導學生按上述方法探討課文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與寫法,明確:
課文第二部分表達作者要報效故土,為她的解放戰(zhàn)斗到底的堅強決心。在寫法上與第一部分相同,都是在直接抒情中穿插進對故鄉(xiāng)的美好回憶,從而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同時運用呼告、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
四、拓展閱讀
閱讀孫犁的《老家》一文,完成練習
老 家
孫 犁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xiāng)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總是不自由。請假不準,或是路途遙遠。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jīng)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或者是遇見雨水,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倒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口氣,翻一個身。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經(jīng)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jīng)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
前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在和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采過,柴火也拾過。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新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緒很壞,不久就回來了。
現(xiàn)在,夢中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實在說不清楚。
我是從12歲離開故鄉(xiāng)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歸宿。中年以后,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jīng)戰(zhàn)亂,行居無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xiāng)了。
人對故鄉(xiāng),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那里的河流,確已經(jīng)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xiāng),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xiāng)。前不久,我寫信給一位青年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為寫文章,得罪鄉(xiāng)里,遇有此等情節(jié),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guī)组g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里了,吃了一頓餃子。關于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看來,他對這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訴我:現(xiàn)在村里新房林立,果樹成行。我那幾間破房,留在那里,實在太不調(diào)和了。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戶。人們路過那里,看到那破房,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
1、查詞典,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寒暄 解嘲 縈繞 桑梓 情節(jié)
2、解釋“夢中每迷還鄉(xiāng)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這兩句詩的含義。
3、作者說“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為什么?
4、文章末尾“但是,新的正起突起,舊的終歸消失”是什么意思?
五、仿寫訓練
由仿寫到獨創(chuàng)是學習作文的必由之路。仿得多了,也就“熟”了,“熟”了也就“巧”了。“仿”不是照抄,而是仿照著樣子學習寫作。一是仿內(nèi)容的創(chuàng)意,二是仿結構的技巧,要努力做到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
要求:認真閱讀和揣摩課文第一部分“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故鄉(xiāng)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和第二部分“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留著我的手印”這兩段文字,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體會,進行仿寫練習。寫完后在小組內(nèi)傳閱、交流、評點、修改,再選優(yōu)在全班交流,課后將優(yōu)秀仿寫習作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內(nèi)的“語文學習園地”內(nèi)供同學欣賞。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9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xiàn)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fā)了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fā)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xiāng)的解放戰(zhàn)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fā)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zhì)。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jīng)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diào)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fā)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xiàn)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fā)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qū)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yōu)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qū)W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zhì)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yè) 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yǎng)、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與體驗
1、導入 新課
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jié)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后人們?yōu)閷ふ谊懙囟归_的斗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向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yǎng)我們 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shù)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學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設情境。
3、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c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自主研讀與賞析
1、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及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把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產(chǎn)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huán)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學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 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與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nèi)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nèi)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xiāng)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nèi)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chǎn),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xiàn)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fā),面對土地發(fā)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zhì)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作業(yè) 布置:
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fā)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鄉(xiāng)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xiāng),表達你對它的情感。字數(shù)不限。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二、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1、播放音樂《松花江上》
2、介紹時代背景。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快速閱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舉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提問: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guī)。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fā)現(xiàn)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引導學生自己在文中尋找類似的語言進一步分析。
四、配樂朗誦全文。
五、擴展思考
提問:同學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用怎樣的形式,舉幾個例子。
六、總結(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12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xiàn)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fā)了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fā)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xiāng)的解放戰(zhàn)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fā)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zhì)。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jīng)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diào)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fā)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xiàn)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fā)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qū)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yōu)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qū)W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zhì)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yè)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13
土地的誓言
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3、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方式: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xiàn)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nèi)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xiāng)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再來欣賞一組圖片:
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于東北大地,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 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二、介紹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xiāng)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后畢業(yè)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chuàng)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訂正字音:端木蕻良 熾痛 胸膛 噴涌 泛濫 白樺林 嗥鳴 山澗 斑斕 碾 豐饒 污穢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田壟 蚱蜢 鎬頭
四、嘗試有感情地朗誦你喜歡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要求:1、標出你有疑問的字詞和語句。
2、標出你喜歡和深受感動的語句。
五、整體感知:
1、主要內(nèi)容:第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而戰(zhàn)斗而犧牲!
本文的結構內(nèi)容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果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婉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lián)。
2、結構特點:
思考: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nèi)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nèi)容的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nèi)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4、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類似句子可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xiàn)作用
六、問題討論:1、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chǎn)?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么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xiāng)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氣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秋天,銀線似的······
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小組討論: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fā)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xiāng)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 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含義:作者思鄉(xiāng)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nèi)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4 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xiāng)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七、歸納主旨:作者通過抒發(fā)對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八:欣賞一首詩:《我愛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九:布置作業(yè) :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14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xiàn)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fā)了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fā)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xiāng)的解放戰(zhàn)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fā)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zhì)。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jīng)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diào)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fā)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xiàn)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fā)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qū)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yōu)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qū)W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zhì)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yè) 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實錄 篇15
隨著高考試制度的不斷改革,閱讀能力題占分比例逐步提高。為提高大家的閱讀能力,現(xiàn)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了土地的誓言閱讀答案,以供同學們練習、反思和感悟!
土地的誓言閱讀答案
三、閱讀最后一段回答問題。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shù)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故鄉(xiāng)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多么美麗,多么豐饒……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夜夜我聽見馬蹄奔馳的聲音,草原的兒子在黎明的天邊呼喚。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向那邊注視著,注視著,直到天邊破曉。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1、為什么說“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
2、文中描寫了故鄉(xiāng)哪兩個季節(jié)的景物風情?分別從什么角度來寫?
3、“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這句話有什么含義?對此,你能寫出與此有關的詩句嗎?
4、“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文中哪些話是作者發(fā)出的“土地的誓言”?
【參考答案】
三1、因為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
2、春天和秋天的景物風情;從視覺、嗅覺、聽覺等角度寫的。
3、作者家鄉(xiāng)在北方,望江鄉(xiāng)的天空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土地無比懷念之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4、愿為故鄉(xiāng)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獻出生命的感情,突出了抗日必勝的信念。
5、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能寫到后一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