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通用12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1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愛看電影、電視劇。好的電影、電視劇往往以它生動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吸引著我們,令人難以忘懷。作者看了一場戲,過后留給他的是什么印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看戲》。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詞
鏗鏘 顰 婀娜 蜃樓 屏住
2.讀“預習提示”回答下列問題:
、俦疚拿鑼懥耸裁矗
明確:描寫了群眾觀看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掛帥》的場面。
教師補充:京劇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峰,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為此,我想同學們和老師有同樣的感受,為生活在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度感到驕傲、自豪。
②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贊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的熱情觀眾和熱情藝術家。
三、閱讀、探究
。ㄒ唬┙處煼蹲x全文
要求學生:
1.畫出表現觀眾情緒變化的詞句。
2.畫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集體明確后,板書
。ǘ┮龑W生體味“膨脹”與“漲”,以此強調“關鍵詞句的含義”。
明確:“漲”是水位升高,這里比喻觀眾情緒逐漸高漲,呈漸變的狀態。“膨脹”則有激蕩起伏之勢,呈熱烈歡騰的狀態。
。ㄈ┱覍W生讀課文1、2段,要求其余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出場內外的氣氛。
明確:“靜靜的”。
(四)思考討論:
為什么突出“暑氣并沒有收斂”,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為什么強調劇場“人擠得非常滿”?
明確:突出“暑氣并沒有收斂”,是為了以氣溫烘托觀眾的心情,人們不顧暑氣炙人,爭相觀看梅蘭芳演戲,說明梅蘭芳的舞臺藝術在廣大群眾中享有崇高的聲望。
強調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氣氛,是為了說明觀眾靜候演出開始,表現觀眾對于欣賞梅蘭芳舞臺藝術的渴望心情。有這位藝術大師的演出,劇場就成了藝術的圣殿。
強調劇場里“人擠得非常滿”,是為了說明廣大群眾衷心喜愛梅蘭芳的舞臺藝術。
。ㄎ澹┧僮x第三段
要求:
1.畫出兩個比喻句。
2.畫出介紹劇情的句子。
討論兩個比喻句的作用。
明確:“蜃樓”、“彩霞”兩個比喻將京劇舞臺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討論:本段關于劇情的介紹,從文章整體看,寫得詳細,還是簡略?為什么?
明確:寫得簡略。因為本文的中心是贊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熱情的觀眾和熱情的藝術家!赌鹿鹩鞄洝返木唧w劇情與這個中心意思關系不大,所以寫得十分概括,免得沖淡了中心。由此,我們大家要注意文章內容詳、略的安排取決于中心的需要。
。┊嫵霰憩F女主角上場時觀眾情緒變化的詞句,畫出描寫女主角歌聲的詞句。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2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引有這樣一位詞人,他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他的《浣溪沙》中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原詩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二句,傳誦頗廣。知道這位詞人是誰嗎?對,他就是晏殊。今天,我們來學習的他另一首頗負盛名的詞作——《蝶戀花》。
二、文學常識
關于作者
見教材P64注⑥。補充謚元獻。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三、文本研習
1、起句描繪了怎樣的景物?這些景物帶有什么特點?
起句描寫了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色彩移于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說,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觀的色彩。
2、第二句中,寫羅幕的“輕寒”,與“燕子雙飛去”有必然關系嗎?特別點出“雙飛”有什么意味?
(先說這兩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間本不一定存在著聯系,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的。這里與其說是燕子的感覺,倒不如是寫簾中人的感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蕩漾著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雙飛,更反襯出主人公的孤獨。
這兩句表面上是只寫客觀景物,實則暗含著濃濃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語皆情語”。
3、第三句“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點明了什么?有沒有別的信息?
這句在時間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兩點變化。一是點明了幽怨、哀愁是因為“離別”,二是“怨”由隱微轉為強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無知無情,它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該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無理的埋怨,卻正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觸動。這與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機杼相類。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問
、旁~句中哪些詞與上面照應?
“昨夜”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望盡天涯路”正從上文的一夜無眠生出。
、啤白蛞刮黠L凋碧樹”只是眼前所見之景嗎?“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風凋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飄落樹葉情景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故“凋”字既寫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與上文有何關系?這句所寫的境界有什么特別處?
既然主人公有著濃郁的離愁別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獨上高樓”。|以上抒寫的只是憂傷低迴之音,這里卻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庇腥苏f,這里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百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這幾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情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冼盡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成為全詞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與上句的聯系,兩個分句之間怎樣的關系?這句與上一句有某些共同點嗎?
這句與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由于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兩個分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愿望與音書難抵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與“望盡天涯路”照應,“知何處”的感嘆更增添了全詞悠遠遼闊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盡的情致。
四、體味本詞的藝術特色。
1、本詞與晏殊的其它詞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間,在境界、風格上是稍有區別的。上片取境較狹,風格偏于柔婉;下片卻境界開闊,風格近乎悲壯。
2、詞中,作者用了烘托與反襯的.手法寫女主人公內心的悲苦。前者如“檻菊愁煙蘭泣露”,是以悲景寫愁,與詞中人物同病相憐。后者如“燕子雙飛”、“明月穿戶”,都以樂景寫悲,以雙燕、月光無情反襯女子有情。
五、課后作業
1、 有感情地背誦此詞。
2、 做“學習與評價”是的有關練習。
《蝶戀花》詩詞鑒賞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析晏殊的這首《蝶戀花》,可著一“愁”字,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愁?詞中已明確告訴我們了,是離別之愁。古今寫離愁的詩詞多如牛毛,那此詞有何獨到之處,以致能膾炙人口。因為它能融細膩與宏闊為一體,不僅寫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寫出愁之變、之動。本詞中所寫之愁,不管是意蘊內涵,還是其呈現方式,均在不斷流動變化著,對比分析詞的上下片,這種變化體現得很明顯。如果說詞的上片對愁的刻畫是內傾的幽深的,那么詞的下片對愁的展現則是外向的悲壯的,這種格調變化有力地提升了詞的品質內涵而區別于一般寫離愁別恨的詩詞。
詞的上片,作者寄愁于景,通過檻菊、蘭花、月光等意象渲染離愁之苦,這種情感呈現方式是含蓄的,幽微的,非常的真切!皺懢粘顭熖m泣露”,傳神在“愁”、“泣”二字,用擬人化手法隱約透露主人公內心情感。試著將這二字改成“繞”和“滴”,就韻味全無了!把嘧与p飛去”、“月光穿朱戶”,這些景象觸動抒情主人公的內心隱秘處,使其內心愁緒彌漫擴散,徹夜難眠。
內心之愁實在無法裝盛了,那就只好設法排解,于是很自然地有下片“獨上高樓”的舉動和“欲寄彩箋兼尺素”的愿望!巴M天涯路”似乎為情感宣泄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但天涯路的盡頭是什么呢?除了虛空還是虛空,這使主人公內心之愁更深更濃了。欲寄書信,卻又是山長水闊,無處可達,更使內心之愁帶上一點悲涼甚至悲壯的色彩了。
“曲盡幽微,富于變化,境界宏闊,格調高遠”是晏殊這首《蝶戀花》的過人之處。
附詞話三則
1、詞人須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游詞也!鯂S《人間詞話》
2、詩詞鳴不平。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之者也。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鯂S《人間詞話》
3、大家詩詞脫口而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蝶戀花》閱讀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1)“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2分)
(2)“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句“景中含情”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4分)
(3)詞中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 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2分)
、贁M人;(1分)
、谇謇(哀愁)。(1分)
(2)(4分)
、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景色蕭索;(1分)
、诎凳局魅斯蛞雇ㄏ幻屡P聽西風落葉的愁苦心境;(1分)蕭索之景含有強烈的孤獨之情。(2分)
(3)(4分)主人公因離別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見庭院之景更感孤獨凄清;(1分)登高望遠不見所思,滿腹離愁更無處可寄。(1分)刻畫了一位滿腹離愁、孤獨(悵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3
創意說明:此設計突出文言文教學特點,用做知識積累卡的形式化老師的瑣碎講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老師灌輸為學生能力訓練,為零碎的文言知識搭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教學步驟:
一、從孔子入選世界文化名人開始說起,導入課文。
二、結合書下注釋,介紹作家作品。學生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三、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1.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2.聽讀課文,校正字音。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二:
生字詞:矣(yǐ)慍(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多音字:論(lún)語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樂(l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任重(zhòng)而道遠 曾(zēng)參(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說乎 “說”同“悅”,讀yuè,愉快。②由,誨女知之乎 “女”同“汝”,讀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讀zhì,聰明,智慧。
3.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析讀課文,落實詞意句意。
1.對照書下注釋,分“則”朗讀課文,弄懂各則大意。不懂的詞句,同學間討論解答。
2.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重點詞意(參照課后練習一)
難句翻譯(根據自己理解的情況來定)
成語: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不亦樂乎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則大意。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關于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于求知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關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總結經驗。
七、背誦全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4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诶砬逅悸,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赡芪覀兌紱]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趯W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稘系亩臁肥抢仙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梢娮髡呤菓阎鴮Α肮枢l”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鄹兄獌热荩涸诼犠x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后,對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
、贋槭裁捶Q“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
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皟骸迸c“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谧杂商骄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拔⑽ⅰ痹~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皼r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酆献魈骄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儋|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谕卣寡由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散文,屬于一篇自讀課文。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編者的意圖或許是想讓學生領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評價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鏡頭”,的確如此。文章從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盛贊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贊人們的勞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本文,應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之上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強與文本的對話;要讓學生通過聯想與想像,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真切感受夏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學情分析
剛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擁有一顆較為強烈的好奇心。但在學習的重壓下,他們卻很少為一輪紅日而驚嘆,很少為一片落葉而感慨,往往對大自然的美熟視無睹。因此,教學本文,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與聯想能力,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優美的詞句去賞析課文,盡情領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們的勞動之美,大自然的畫面之美,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努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體會作者情感。
2、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
3、通過對優美詞句的賞析,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重點
強化誦讀,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情感。
五、教學難點
抓住優美詞句賞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看一幅各具風韻的四季圖,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并說說喜歡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關夏天的優美音樂,讓學生判斷音樂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個季節。
教師提示: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特點。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熾熱,秋天的色彩,冬天的嚴寒,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為我們的人生閱歷、生活體驗、認知能力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對四個季節的感悟也會有異。
在當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賞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筆下的夏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ㄔO計意圖:課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關于夏天的音樂,可以讓學生初步體驗到夏天的特點,引發學生對夏天的興趣。)
。ǘ┞鋵嵒A
1、作者簡介: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聽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朗讀的語音、語速、語調、節奏、重音與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同時播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伴隨著音樂聽讀,并結合與課文有關的畫面加以想像,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直觀的了解,以便盡快熟悉課文。)
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并齊讀兩遍,然后任選三個詞語說一段話。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發(bèng)澹澹(dàndàn)
(設計意圖:檢測字詞掌握情況,可以讓學生重視字詞的積累。而用詞寫“話”,則是強調詞語的運用。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
。ㄈ┱w感知
1、齊讀課文,在聽讀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ㄔO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讀書的過程就是初步與文本對話并了解文章內容的過程)
2、默讀課文,思考以下二個問題:
、僮髡邔ο奶斓目傮w感受是怎樣的?或:夏天有著怎樣的特點?(先在書上勾畫,然后用課文中現成的詞語來回答)
明確:夏天的特點是“緊張、熱烈”而又“急促”的。
。ㄔO計意圖:文章著力表現的是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學生抓住這一特點,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內容的“綱”。同時,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勾畫,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
②請在文中分別勾畫出表現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特點的語句,并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致的。
明確:作者是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致的。通過對這三個方面景致的描寫,生動細膩地表現了夏天的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第一段的總領句去找相關句子,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明白文章的結構關系,同時領會文章內容,并讓學生進一步靠近文本。)
3、齊讀文章最后一段,說說它有何作用,并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最后一段與歷代文人多寫春花秋月作比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無比喜愛及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
(設計意圖:齊讀最后一段,找出文章的“點睛”之筆,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同時對學生的寫作也會有所啟迪與幫助。)
(四)品味語言
根據示例,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示例1:我喜歡“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這個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由春到夏的醞釀過程。示例2:我喜歡“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這個句子,它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并用一個“替”字寫出了夏天的炎熱。
比喻句: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為具象了。
“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墻”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象,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擬人寫法,想象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里用人的跑步沖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細致生動,富有韻致的句子:
“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有動作,有形象,還有節奏感;
“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而夏呢,總是在苦澀的汗水里“,非常簡樸,又形象生動。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春日融融,秋波澹!,語句具有對稱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顯得雅致,瑯瑯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庇删唧w描寫進到概括性描述,伴隨著寫景視野的逐漸開闊,語言中的大氣也張露出來,“磅礴”“滾動”“升騰”等詞用在這里都顯出大氣,“夏天到了”,四字單獨成句,斬截,響亮。文章末尾說“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情感態度明朗,語調高亢。這些語言都不經意間顯出剛性氣質。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既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二,又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與寫作能力。同時,對于剛入中學校門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從何入手品味語言,多少會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師給出一二示例,他們做起來就駕輕就熟了。)
。ㄎ澹┩卣寡由
1、你知道哪些關于四季的古詩?請寫出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1)惠崇春江晚景
。ㄋ危┨K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江南春
。ㄌ疲┒拍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3)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描寫夏天的古詩:
1)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2)所見
。ㄇ澹┰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池上
。ㄌ疲┌拙右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描寫秋天的古詩:
1)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望洞庭
。ㄌ疲﹦⒂礤a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描寫冬天的古詩:
1)江雪
。ㄌ疲┝谠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梅花
。ㄋ危┩醢彩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ㄌ疲﹦㈤L卿
日幕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夏之色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為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著清涼。
夏之色為暖的紅,如熱血,如朝陽,散發生命之光、
夏之色是熱的紅,如雛菊,如艷陽,充滿活力。
夏之色為暖之紅,如火焰,如太陽,貯滿溫暖之情。
夏之色為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著清涼。
夏之色為熱的綠,如綠葉,如繁林,蘊涵澎湃只請
夏之色為熱之白,如沙灘,如船帆,充滿烈日豪情;
夏之色為亮的藍,如藍天,如夜空,展現魅力之神,
夏之色為燦的黃,如光艷,如夏花,象征著生命的旺盛
夏之色為炫的黃,如黃花,如向日葵,欣欣向榮的影響;
夏之色如涼的青,如荷葉,如山川,折射著燥熱之后的思索。
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
冬之色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著純凈。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蘊涵天國之美、
冬之色為寒的銀,如月光,如白雪,純潔了整個世界
冬之色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著純凈。
冬之色為冷之灰,如枯枝,如鉛云,標志著終極之后的空虛
冬之色為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著春的臨近;
冬之色為靜的白,如雪原,如霧凇,蘊涵萬物的靜謐
冬之色為甜的白,如雪花,如樹掛,掩蓋了世界的美丑;
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蘊涵純凈之心、
冬之色如潔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閃爍著無私的清靜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之后,熱炒熱賣,仿寫心中的夏,學生會覺得很容易,同時也達到了講練結合的目的。)
(六)總結全文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筆調,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著力表現出了夏天的緊張、熱烈和急促,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絢爛的夏之圖畫,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勞動者的勤勞之美。同學們,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和品味,我們就會發現“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們身邊!
。ㄆ撸┙Y語、寄語:
[幻燈3]
踩著時間的腳步一路走來,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從往日充滿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長成為如今充滿__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從今時勃發熱情的青少年,走向堅強偉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翻滾升騰的麥浪。
在你身上,我仿佛聞到了夏日涌動著的成熟了的麥香。
在你身上,我觸摸到了收獲希望的喜悅。
在你身上,我聽到了生命成長那緊張的腳步聲。
在你身上,我才發現,生命里的夏天到了。這正是一個“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的生命季節,這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來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兩季,用我們的活力大聲贊美這個生命里的黃金的夏季吧!
【設計意圖】利用寄語的形式,在優美的音樂情境中呈現文字,既是課堂情感醞釀的最終爆發,又能在教學結尾處推波助瀾,再掀一個情感__,達到師生共鳴效果。同時,對文章的情感和主題進行遷移,賦予現實意義,揭示生活真諦。
(八)作業
請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對你家鄉的夏天作一番描繪(300字以上)。
。ㄔO計意圖:帶著品味賞析課文的余溫,熱情洋溢地描繪自己家鄉的夏天,投學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練筆的力度。)
附:板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6
一、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二)了解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三)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后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于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敢于指陳時弊。后來,由于卷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旋展,終于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2、解題 :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四)學習詩文
1、誦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讀不準的地方。
(2)通過指名讀、齊讀、范讀等,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2、根據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3、交流總結,教師重點指導:
、僮衷~方面: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谥该寣W生根據詞義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想象畫面。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云繚繞那里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4、精讀賞析,品味美句。
、僭娙嗣枥L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層次嗎?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凇斑h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斑h”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
、廴绻藭r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么?說什么呢?
、鼙容^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叭隆本淇倢戇吶锾祜L景之“異”,“異”字統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
《蘇幕遮》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寫旅思鄉愁。上片寫游子在途中登樓望遠所見景象,下片抒寫懷遠思鄉情懷,層層展開,婉轉纏綿。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贊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
(五)小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讓讀者感到雋永清新。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六)作業:背誦并默寫;完成本課配套習題。
(七)板書設計:
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7
1、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偈茁摚涸娙藦拇筇幝涔P,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俺跗健保瑢懘核跎,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凇白類酆䱷|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5、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8
、儆懈星榈乩首x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诶砬逅悸,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賹诵抡n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赡芪覀兌紱]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趯W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稘系亩臁肥抢仙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僬w感知后,對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皟骸迸c“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谧杂商骄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谕卣寡由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9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诼撓瞪顚嶋H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诶斫庠姼璧闹髦。
、圪p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偎鸭嘘P為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陬A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劢處煖蕚滗浺舸艓В袟l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俜磸屠首x這首詩歌。
、诎盐赵姼璧慕Y構。
、劾斫庠姼璧闹髦。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俜蹲x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谡、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10
一、教學目標
、偾楦、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圻^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三、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对佈分v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五、教學設計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導人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誦讀課文
3、教師教讀
(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復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復述。
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僖孕〗M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獲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里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5、作業
、偻瓿烧n后練習
、谟信d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6、小結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這節課的重要的內容。閱讀淺易日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11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以學生自讀為主,培養運用多種自讀的方法閱讀課文的能力。
2、調動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體會詩情畫意般的美感。
3、加強朗讀訓練,精彩片段要求背誦。
教學步驟:
安排一課時
1、懸測:閱讀標題,懸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2、速讀:抓住重點詞語,理清作者思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劃出文中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
——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3、精讀:潛心與作品之中,品位體會,理解賞析,分析作品都寫了哪些內容,怎樣寫的,文章的藝術特色是什么,等等,通過學生提問研討加以解決。
——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想象,為什么?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分析其作用。
——與《童趣》進行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想象力給人們帶來的富有情趣的美好體驗。假設自己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口頭表述一段文字。
4、點撥:由教師歸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強調要點。
5、由學生歸納出本課的學習要點。(寫作手法,語言特色,人生感悟等)
5、反復朗讀課文,反復朗誦精彩片段,培養語感并達到會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匯總 篇12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初步把握欣賞詩歌的方法,培養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認真揣摩詩人的情感,學習詩人通過寫景來抒情的方法。
3、能品位重要詩句的深刻含義。
4、了解與這首詩歌有關的文學常識。
5、能通過聲音的高低快慢輕重的變化,傳遞出詩文中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
6、能充滿想象地讀,讀時再現畫面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以《觀滄海》為例,其他幾首詩詞可在本課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進行自讀。
1、看67頁注解1,簡介作者曹操,學生可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進行適當補充。
2、正字正音。
3、朗讀課文。(全班、小組、個人均可)
4、學生自己看課下注解,了解整首詩的內容,可查資料、工具書,可討論、質疑。
5、研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詩中描繪了哪些美麗壯觀的景象?請一一列出并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詩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詩人的經歷來談。
——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襟?為什么?
——除本文之外,還有哪些表現作者志向抱負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個積累,越多越好,積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處、朝代等。
6、反復朗讀,,朗讀時注意節奏準確,講究抑揚頓挫,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無聲的文字想象成立體的、有聲的、有情的,有你的豐富畫面。
7、歸納詩歌賞析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學生先發表看法,教師補充強調。
8、開展背誦比賽,鼓勵一節課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學
9、布置古詩詞背誦的任務,首先定期檢查完成語文書后《課外古詩詞背誦》的學習要求,再分作家廣泛地背誦他們的經典之作。每個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名家名句默寫比賽。
10、作業:
——熟練背誦課文并會默寫。
——完成《課課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