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最后一課(七年級人教版)
7最后一課
都 德
學習目標
1.培養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章生動的描寫。
3.揣摩課文詞語。
重點難點
1.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所表現愛國主義感情。
(2)學習文章生動的描寫。
2.難點:詞語揣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 查字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哽住(geng3) 踱來踱去(duo2) 懲罰(cheng2 fa2)郝(hao2) 叟(sou3) 祈禱(qi2 dao3)懊悔(ao4) 詫異(cha4) 縱身(zang4)
2.查工具書,解釋下面詞語:
(1)懲罰:嚴厲地處罰。
(2)懊惱: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里自恨不該這樣。懊:悔恨。
(3)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5)縱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本課是全身使勁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來踱去:來回慢步行走。 ,
(7)慘白:(面容)蒼白。慘:凄慘。形容自得不好看。
3.(1)閱讀課文,質疑。
(2)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一。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國十九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一部劇本和四部短篇小說集。有《達拉斯貢的達達蘭》、《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羅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說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最后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課》寫于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后,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國,企圖占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鐘”。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侖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而對著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篇短篇小說,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弗朗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2.導語 。
學習小說要從故事情節入手,讀懂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然后看小說塑造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正課
1.速讀課文,整理故事情節。
討論并歸納:
開端:從開頭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寫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感受。
發展:從“平常日子”到“我真的永遠忘不了”。寫上最后一課的過程。. 高潮:從“忽然教室的鐘聲敲了十二下”到完。
結局:寫韓麥爾先生下課時情形。
2.質疑:從故事的開端看小弗朗士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從哪里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
(1)不愛學習,天真貪玩。表現在:上學遲到,分詞不會念。想逃學去玩。畫眉唱歌,普魯士兵操練覺得有趣。
(2)有較強的意志力。表現在: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3)對敵人的恨。表現在:走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一切壞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較強的自尊心。表現在:聽了鐵匠的話,想到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這些性格特征說明他并不是一個壞孩子,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點,也是他思想轉變的條件。
3.質疑:小弗朗士來到學校,發現今天上課的情形和平日上課的情形大不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這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平日上課 | 最后一課 | |
氣 氛 |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 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 也能聽到。 |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整個教 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氣 氛。 |
學 生 | 上課前,(學生們)開課桌 啦。關課桌啦,捂著耳朵大 聲背書啦…… |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 的座位上了。 |
老 師 | 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 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 點……” 平時“我”遲到,會遭到韓 麥爾先生的責罵。 |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 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今天遲到,韓麥爾先生卻很 溫和地叫小弗朗士“快坐 好。” |
這三個方面的不同說明,最后一課引起學生、老師以及鎮上人們的強烈震動和他們對最后一課的無限珍惜。
4.質疑:小弗朗士看見這些情形,心里感到怎樣?
討論并歸納:感到詫異。
5.質疑:當韓麥爾先生宣布“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時,小弗朗士的心情怎樣?
討論并歸納:感到萬分難過。
6.質疑:為什么會感到萬分難過?
討論并歸納:因為韓麥爾先生的話猶如晴天霹靂。使小弗朗士受到極大的震動,感情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對不能再學習法語的痛苦,對過去逃學的懊悔,對老師和課本的依戀,這些使小弗朗士感到萬分難過。
7.質疑: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中表現怎樣?
討論并歸納:
(1)對背不出分詞用法,心里挺難受。
(2)小弗朗士覺得今天聽講,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
(3)個個人都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有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4)聽到郝叟老頭古怪的念書聲,又想笑,又難過。
(5)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8.質疑: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討論并歸納:
(1)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法語;
(2)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并敬愛老師;
(3)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9.質疑: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1)他原本就不是一個壞孩子,他貪玩,但還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個好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對他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來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課>的典型環境,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使小弗朗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四、小結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作者選擇一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從一個巧妙的角度,通過他帶著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出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眷眷深情。小主人公在這堂課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細讀課文,從韓麥爾先生的言行分析韓麥爾的人物形象。
2.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二、三、四題。
二、導人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發生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其中變化的原因之一是他有一個好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對他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這節課我們重點從韓麥爾先生的言行,分析這個人物的形象。
三、正課
1.質疑:在最后一課里韓麥爾先生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
討論并歸納: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語課時,穿上節日盛裝,是為了紀念這最后一課,是為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他在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祖國的語言做最后的告別時,他是萬分悲痛的,但他在強大壓力之下保持著自己的鎮定,維持著自己完美形象,表現了他高貴的氣度。
2.質疑:韓麥爾先生對小弗朗士的遲到,不會背分詞用法也不責備,而是深深的自責,并對阿爾薩斯人的直率批評表現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韓麥爾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恪盡職守、道德高尚,有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感情。
3.質疑:韓麥爾先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韓麥爾先生高度贊美法國語言表現了什么?監獄大門比喻什么?鑰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韓麥爾先生高度贊美法國語言,表現他的愛國感情。“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侵略者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這句話的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擊普魯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質疑:聽了韓麥爾先生的這兩句話,你對自己的母語有什么新的認識?
參考答案:這段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么,它就幾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
其次,民族語言還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做“母語”,意味著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的統治多么嚴酷,這個民族的人民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占領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后,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三省之后,也是不遺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語教學。他們都是出于同樣的目的——在軍事占領之后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的軍事占領還不是真正的占領,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實現對一個民族真正的占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這就是韓麥爾先生所說的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5.質疑:“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
討論并歸納:這是他服務了四十年的地方,他對這周圍的一切,對這些天真無知的孩子,對最明白、最精確的法語懷著深深的眷念之情,他多么舍不得離開這里。然而普魯士侵略者強迫阿爾薩斯和洛林人民學德語并趕走他,這些侵略者多么可惡!這使韓麥爾先生對侵略者懷著強烈的憤怒之情。
6.質疑: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為什么‘‘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討論并歸納:表現韓麥爾先生恪盡職守,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表現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7.質疑:下課時,韓麥爾先生為什么“臉色慘白”?
討論并歸納:臉色慘白是他內心悲痛的表現,因為,教堂的鐘聲宣告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將要代替法語,這兩點是對韓麥爾先生的沉重打擊。所以他臉色慘白。
8.質疑:÷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韓麥爾先生寫兩個大字,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討論并歸納:因為他把對祖國強烈的愛、對國土淪亡的無比悲憤都融進這兩個字,感情極為強烈,它集中體現出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了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念。
9.質疑:韓麥爾先生下課時為什么“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
討論并歸納:因為韓麥爾先生面對祖國被占領的殘酷現實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
10.質疑:小弗朗士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討論并歸納:小弗朗士從韓麥爾先生的言行,感到他對祖國的熱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精神,使小弗朗士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受到韓麥爾先生不僅是一位好老師,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愛國志士。
11.質疑:文中多次提到普魯士兵的操練,鎮公所的布告牌,普魯士兵的號聲,描寫這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這是環境描寫,暗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普法戰爭。
四、小結
本文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對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是這首交響曲的主旋律。文章通過對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寫,刻畫了兩個人物的典型形象.他們是千千萬萬普通法國人民的代表。在他們身上,表現了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的決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二、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