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設計
執教者:上海楊浦高級中學 史可侃一. 教學目標 與教學設想
1. 向為革命事業獻身的先驅者學習,落實到在艱難困苦的厄運降臨時(或面對困難),仍充滿必勝的信念:站得高看得
遠;愛得深看得清。
2. 通過本文的學習,了解H版教材單元編排的特點,做好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過渡與銜接。
3. 初步品味語言。(1)關鍵詞語的品味。(2)通過反復朗讀,領會這些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二. 課時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作者簡介和題解,默讀朗讀課文,了解大意,解決下列問題:
1 課文共分五段,各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具體含義是什么?3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之間有什么聯系?
教學步驟 :
一. 由題解及作者簡介等導入 新課
(一) 板書課題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提問 1 幾個詞(7)
2 幾個虛詞(2助1連)
3 幾個實詞(2形2名)
4 何種短語(并列)
5結構分析(見圖:框式圖解法)
(二) 猜猜H版高中語文第一冊開卷第一篇編者意圖
參考答案:1 緬懷先烈
2 激勵奮進(艱難的求學之路與雄健的求學精神)
3 品味語言(早期黨務工作者都擅長演講宣傳,如列寧、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如毛澤東、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李大釗亦如是)
李大釗生平介紹:李大釗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青年時代就確立了救國救民、“再造神州”的宏偉抱負和堅強決心,大力宣傳“共產主義在中國必將勝利”,“試看將來的環
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黨成立以后,長期領導黨在北方的各地組織,開展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斗爭。一九二二年七月在黨的二次代
表大會上選為中央委員。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不幸被捕,在獄中歷盡磨難,頑強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壯烈犧牲,時年僅三十八歲,
表現了共產黨員英勇堅貞的崇高品質。
這里錄一首李大釗留學日本時(一九一六年)作的《口占一絕》以志紀念:
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
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
(詩歌大意):我們懷抱著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分別了,從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命運,時局的艱辛,
并不容許我們發愁啊,快把離愁別恨統統拋到滾滾東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滅了竊國大盜袁世凱,且讓我們盡情開懷暢飲,慶功祝
捷,到那時候,我們一定會回想起今天小飲餞別時共同約定的諾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風雨樓來紀念這偉大的勝利。
聽寫練習(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銘記一段李大釗的話語: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
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
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三年前,我執教此篇時正是李大釗就義七十年祭,當時我說,為理想獻身的必是勇士,我的叔伯父(宜興官村人)也是殉道者
中的一個,當時他任中共蘇維埃團中央書記。讓我們再次帶著對為革命事業獻身的先驅者的崇敬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分段,概括段意。
1.默讀課文,達到熟悉課文的目的。
2.由學生分段讀并歸納各段大意。
課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1 總領全文,揭示題意,點明主旨。
2 自然現象
3 從人生道路三個方面具體形象地闡發了險峻環境與雄健精神的關系。
4 民族史路
5 用揚子江、黃河精神高度概括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戰斗風貌,號召民眾以雄健精神,用頑強斗爭創造未來。
三.分組輪讀后,思考“艱難的國運”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1.相互討論,要求在原文中尋找答案。
(1) 指名朗讀課文第四節開頭的一句: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
(2) 指名朗讀課文第五節中間的一句:目前的艱難境界,那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
(3) 掌握品味語言的第一環節:理解關鍵詞語的意義。
崎嶇:本義是“高低不平貌”,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義“坎坷險惡”。
境界:本是指事物達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國運艱難程度。(將這些關鍵詞語加上著重號,再默讀一遍,是否有所領悟。)
2.討論歸納。
由此可見,“艱難的國運”有兩個方面,一是時代性,“現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環境。軍
閥混戰,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內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瘋狂鎮壓進步革命力量,國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時期,前途茫茫。
二是艱難國運的嚴重性——“崎嶇險阻”、“艱難境界”。
四.分組輪讀后,思考“雄健的國民” 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1.第一節第四節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體展開則在第五節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據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國民”
應具備的品質呢?
2.學生尋找關鍵詞語
“高唱”——主動(被動)、積極(無奈):雄健的國民是以一個奮進者的姿態出現在崎嶇道路上的。
“悲壯”——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會有流血,會有犧牲。奮進本身就是壯烈的。正如李大釗所言,“絕美的風
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走過”——不用“要走”、“將走”,也不是“走著”,而是面對艱難險阻滿懷斗爭信念,一定要走過這一段困苦的路,
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顯示出的一種大無畏的斗爭精神,而第四句中顯示出的則是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請問哪個詞語最能體現“雄健
的國民”的樂觀主義精神?(參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義。既然是環境艱難險惡困苦,為什么還會覺得“有趣
味”?而且是“最”有趣味?這當然是樂觀主義精神的最好寫照。這正是我們(學習上的苦行僧們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向先驅者
學習的要點所在——在艱難困苦的厄運降臨時仍充滿必勝的信念!
五.將這些關鍵詞語加上著重號,再默讀一遍,是否有所領悟。
個別朗讀。
齊讀。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了解教材編排特點,了解語言品味的途徑。
教學步驟 :
一. 領會單元閱讀提示要領。
可能同學們已經發現這冊新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著明顯的區別:
(一) 課文的編排不像過去那樣以文章的體裁歸類,而是一種新的面孔,如我們的第一冊安排有三個板塊——
語言的品味
思路的探究
主旨的把握
從語言角度來看,有現代文,也有文言文。
(二)是在每個單元前都寫有一段說明——“單元閱讀提示”。它的作用一是告訴我們這個單元的中心目標,二是告訴我們從哪幾
個角度入手去實現這個目標。
請學生朗讀“單元閱讀提示”。(同時請準備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提示”每一段意思。)
1. 什么是語言的品味
2. 品味語言的幾個角度及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譬如“崎嶇”: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分析/ “走過”:“要走”“將走”
“走著”同義詞的辨析)
3. 品味語言的基本方法(途徑)。(譬如“反復朗讀”)
可以這樣簡單概括“提示”的三段話:1是什么 2為什么 3怎么樣
WHAT WHY HOW
二. 解決思考和練習第四題
查字典,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 境地(選擇同義詞)
2.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很艱難險阻的境界。 進程(近義詞)
境況,情況
3.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
常常
高低不平
4.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
處境困難
5.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
走遠路的人
6.目前的艱難境界,那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
阻止,抑制
三. 重溫品味語言的三種途徑
反復朗讀
比較異同
探究疑點
1.回答一/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之間有什么聯系?
答:只有雄健的國民才能扭轉艱難的國運;惟有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才更能鍛煉、造就國民的雄健精神。
(換一種提問“假如有人以為,課題中的兩個短語的次序更換一下,并不改變題意,你以為如何?
答:是艱難國運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國民“放到前面,因果關系就顛倒了。)
2.在理解了“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具體含義之后,是不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不開門見山點名這兩者
的具體含義,而要先從長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寫起,直到課文最后兩節才加以說明?
長江大河,有時流到……,有時流到……
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前后兩者有相似之處)
旅途上的征人,有時是……,有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
(前后兩者有相似處)
上述接連類比比喻之后,為下文進入題旨作了有力鋪陳。而層層推進的比喻推理則顯得形象具體也更有氣勢。
3.由以上的討論,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從語言品味角度入手來感受語言的表現力,體會作者的情感還是遠
遠不夠的。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練習二:“艱難”與“雄健”的意思在課文中貫穿始終,舉例說說它們的豐富內涵在各段中是通
過哪些詞語體現的。
(1)國運的艱難程度究竟如何?
第一段“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客觀判斷,側重在“不平坦”)
第二段“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逼狹”很特殊,“逼”有四個義項①逼迫②強索③迫近④狹窄、局促。結合課文具體語境,
應取④,在這里有到了十分險峻的地步,幾乎無路可走了)“回環曲折” “險峻”
第三段“崎嶇險路”、“崎嶇的境界”
第四段“崎嶇險阻”
第五段“艱難境界”、“崎嶇險阻的道路”、“艱難的國運”
(2)“雄健”精神是由以下一些詞語來表現的——
第一段“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此處“全”與上一句不一樣,它強調的是無一例外,含有“必須依靠”的意
思。“沖”是雄健精神的一種標志,面對艱難,面對險峻,面對崎嶇,沒有“沖動”——這種雄健的精神,是過不了關的。
第二段“浩浩蕩蕩”“寬闊”“一瀉千里”
第三段“坦蕩平原”“老于旅途的人……”(“老”字義項有17中之多,此取“經常”、“往往”講。這樣就突出了不安于現狀,
甘為國家民族奮斗的精神)
“愈……愈”(層進關系,點出了征人即老于旅途的人的人生境界)
“美趣”“奇趣”(充分顯示了先驅者非同尋常的審美觀念)
第四段“奇絕壯絕”“壯美的趣味”
第五段“浩浩蕩蕩”“濁流滾滾” “一瀉千里”“高唱”“最有趣味”
四. 反復朗讀課文,力求把文中磅礴的語勢體現出來。
五. 回家作業 (討論一下) 完成練習三:課文末了三段強調了一個“趣”字,如“冒險的美趣”、“壯美的趣味”、“最有趣味
的事”。這些詞語表現了怎樣的感情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