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青春 —— 初中政治第一冊教案
感悟青春
導入 新課:
投影:
要愛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沒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沒有再比青春更珍貴的了!
——高爾基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青春,又應該如何度過我們的青春時光呢?
二、感悟青春(板書)
(一)青春誤讀(板書)
學生活動:針對下列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或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
問題1:拿別人的生理發育特點開玩笑是否合適?應該如何對待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總結出:同學間可以相互交流,共享成長的經驗,但要遵循彼此尊重的基本原則。在尊重與關愛的環境中,我們將進一步體會到青春成長的美好。
問題2:如何表現自己的個性?(可以聯系擴展資料《紋身少年:刺激?自虐?“酷”?還是殘酷?》進行討論)
總結出:真正的個性在于從內心深處散發的美麗,真正的獨立是逐漸擺脫依賴,勇于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精神。
問題3:男女同學之間要不要交往?應該如何交往?
總結出: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但要做到以下幾點:要端正態度,培養健康的交往意識;要廣泛交往,避免個別接觸,交往程度宜淺不宜深;交往關系要疏而不遠,若即若離,把握兩人交往的心理距離,排斥讓彼此感到過于親密和引起心緒波動的接觸。
(二)青春暢想(板書)
學生活動:課前搜集描寫青春的詩歌、散文,或自己創作,課堂上進行朗誦表演。
通過這些文章,讓學生領悟信心、愛與美麗的夢想將使青春永駐。青春將使我們對未來充滿新奇,使我們有勇氣去面對眼前的一切。
教案點評:
第一部分“青春誤讀”提出了青春期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交由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第二部分“青春暢想”讓課前搜集描寫青春的詩歌、散文,或自己創作,課堂上進行朗誦表演。這兩部分的教學都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為主,易于學生接受,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誤區,順利度過青春期。
感悟青春
李小雨
我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過這樣一句話:“青春,是一筆無形的財富。你擁有它時,并未意識到可貴與存在;當你失去它時,卻會產生一種步入沙漠后尋水的感覺。”
不知為什么,讀了這句話,竟使我覺得我現在正在虛度每一天,沒有夢想,沒有追求,沒有奮斗。在成天無所事事,用心不專中,在悵然若失時,我忽然想到這句話,感悟到這句話的深意。
對于我們每一個翩翩少年來說,青春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只不過并非每一個人都能很好地利用它。
在我們心中,即使覺得青春可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覺得處于青春美好時期的我們活力四射,白皙、柔嫩的肌膚,或健康挺拔,或婀娜多姿的體態,再加上得體的穿著……似乎這一切便就是青春的所有內涵和可貴之處。
可現在的我于悵然之中有了幾許體悟:我想,青春應該是一盞燈,在漫漫人生路上,點燃它,便能照亮前方的路途,讓自己奮然前行;青春應該是一帆東風,它給世上的萬物帶來生機與希望,讓世界都染上綠色,都結出累累的果實……青春在我心中不僅是陽春三月,綠草蔭蔭中的浪漫郊游,不僅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自由不羈,更是萬丈高樓基石的艱辛累積,是百折不回地流向大海的涓涓溪流,是冰天雪地之中、懸崖峭壁之上與風云搏斗的松柏!
青春在時鐘永不停息的滴答聲中漸漸消融,消融在舉手投足之間,消融在一肌一妍之中,消融在短暫的躊躇滿志或顧影自憐之間。青春是一個匆匆的過客,凝眸處,它將飄然而去,留給你無盡的惆悵。
朋友,當它從你身邊飄然而過時,何不牽住它的手,與它一起,在生命的紀念冊上留下不悔的追憶?
男女生交往的心理學意義
首先,智力方面。男、女生在智力類型是有差異的。男女生經常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就可以取長補短,差異互補,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動水平和學習效率。 其次,情感方面。人際交往間的情感是豐富而微妙的,在異性交往中獲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尋不到的。這是因為兩性在情感特點是有差異,女生的情感比較細膩溫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寧靜的力量。這樣,男生的苦惱、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緒與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擴、熱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與疑惑。 最后,個性方面。只在同性范圍內交往,我們的心理發展往往會狹隘,遠不如既與同性又與異性的多項交往更能豐富我們的個性。多項的人際交往,可以使差異較大的個性相互滲透,個性互補,使性格更為豁達開朗,情感體驗更為豐富,意志也更為堅強。保加利亞的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男人真正的力量是帶一點女性溫柔色彩的剛毅。 我們都有過這種體驗:有異性參加的活動,較之只有同性參加的活動,我們一般會感到更愉快,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勁,干得更出色。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異性效應”。當有異性參加活動時,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滿足,于是,彼此間就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悅感,激發起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盡管健康的兩性交往對我們的成長有諸多的好處,我們要把握好兩性交往的尺度,防止“過”與“不及”。 不過,該如何與異性正常交往呢? 首先,要端正態度,培養健康的交往意識,淡化對對方性別的意識。思無邪,交往時自然就會落落大方。 其次,要廣泛交往,避免個別接觸,交往程度宜淺不宜深。廣泛接觸,利于我們認識、了解更多的異性,對異性有一個基本的總體把握,并學會辨別異性。有的人外表像個迷人的小帥哥,但交往中會發現他華而不實,有的人學習成績頂呱呱,卻恃才傲物、頤指氣使。如果只進行有限的小范圍個別交往,難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異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還失之偏頗。所以,利用每一次集體活動的機會,有意識地在更廣闊的人際范圍內進行交往,是我們十分需要的。 再次,交往關系要疏而不遠,若即若離,把握兩人交往的心理距離,排斥讓彼此感到過于親密和引起心緒波動的接觸。如果我們在交往中發現對方的苗頭不對,要調整自己的態度,使交往回復到波瀾不驚、心靜如水的狀態。這樣更有利于我們的成長。
男女同學之間交往的好處至少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求知網站
如何克服早戀
早戀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產生的過早戀愛的現象,一般發生于20歲之前。這個時期,由于年齡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著感覺走。感覺到異性的突出表現及特長,如學習好、長相好、有特長等,往往都會使他(她)們產生傾慕之情。這時如果把握不住自己,便會走進情感誤區,產生早戀。
有位作家說過,早戀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我們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觸摸,又常常被無情地刺傷。
青少年要正確處理好自身的早戀問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去處理:
⑴要清楚地認識到早戀的危害,用理智來戰勝這不成熟的感情。早戀最直接的危害是嚴重干擾學習。由于整日整夜滿腦子想著自己喜歡的那個異性,因此, 會使你沒心思去學習,也覺得學習沒多大意思,上課注意力就難以集中。由于沒有認真聽講,因此,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差。有人說:事業的引力,愛情的驅力,歧視與壓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動力。因此,早戀處理得好,可以產生“合動力”。有關統計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學時代就耳鬢廝磨、如膠似漆地戀著的,大都是學業荒廢,愛情失敗,甚至有的由“愛得深”變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愛深深埋在心底一心向學的青少年,多數不僅事業有成,而且能夠贏得愛神的青睞。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遠一點,要用理智戰勝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諦是戰勝自己,你能戰勝自己,便會擺脫早戀。
⑶要正確處理早戀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關系。每一個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隨著生理的逐步成熟,會開始關注異性同學,并希望了解他們,與他們交往,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青少年對異性的依戀并不是有些家長和老師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件丟人和見不得人的事。這與道德品質無多大關系。絕大多數青少年都“早戀” 或“單戀”過一個自己很喜歡的異性。關鍵是青少年如何正確處理早戀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關系。不要過分地敏感,不要以為異性對你好一點就是愛上了,也不要動不動就向人家表達愛。 ⑷多參加集體活動,分散獨自喜歡一個異性的注意力,不要與異性單獨交往。 通過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 并能獲得同學們的幫助和友誼。同時,這樣做,能分散你早戀的注意力,減輕你的煩惱。也能使你頭腦冷靜下來思考,淡化你對你喜歡的異性的強烈情感。現在沒有早戀,也許不久就會早戀, 因此,應盡量避免同異性同學單獨交往,因為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愛”的火焰,隨時都會被異性點燃,到那時,你就是想讓它熄滅,也都難以做到。
⑵要注意心理衛生,不看不適宜的報刊雜志、影視節目,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多看一些偉人的傳記,培養自己的意志力樹立遠大的奮斗目標。 有些青少年早戀或者單戀,喜歡夸大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地位,認為對方的一言一行都與自己有關,甚至是受自己影響的。對方成績下降,挨了老師批評, 以為這是因為自己的緣故,因此,替對方難過;對方近日精神不振或者瘦了,認為這是因為對方想念自己的緣故,因此,自己很感動。青少年的這種心理,其實是一種“自作多情”。青少年在這種對異性的想念和思念中,除了使學習下降外,還能得到什么呢!
(5)設法擺脫早戀。當有人向你表示愛意或求愛時,當你對異性萌生愛意時,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轉移法:把精力轉移到學習上去,用探求知識的樂趣來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②冷處理法:逐步疏遠彼此的關系,以冷卻灼熱的戀情。
③擱置法:即中止戀情,使雙方的心扉不向對方開啟,而保持著純潔的、珍貴的友誼。
求知網站
為什么,碰到他(她)有“觸電”的感覺?
其實,你不必過慮,這是青春期的一種特殊卻又完全正常的心理體驗。它是你的性生理成熟而引起的性意識的萌動,是大腦與神經系統對外界的一種反應過程。周圍環境中與異性有關的聲、光、色、氣味、機械刺激等,被人體神經系統末梢構成的各種感受器所接納。這些豐富多彩的刺激變為神經沖動,傳入神經纖維到達反射中樞,就會引起相應的情緒變化和一系列心理與生理上的反應,這就是“觸電效應”之謎的答案。它雖屬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管理,但同時也受到大腦皮層的控制和調節。大腦皮層的活動通過語言和情感的作用,既可以激發、也可以抑制受低級中樞管理的性沖動。 進入青春期了,這時的你,開始注意異性,在乎同異性的接觸。異性注視你的目光,偶爾間的碰觸,隨意的問候,都可能使你怦然心動。這純屬自然。當然,為了不使自己經常因此分心,你又必須以理智來控制這一時的情緒沖動。人有理性和意志力,這是人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理智告訴你,青春期生理雖已在本能上成熟,對異性感興趣雖無可厚非,但這一時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認識能力卻遠未達到社會文化意義上的成熟。如果任憑自己的欲望左右,放任自己的情緒沖動,進而仿效成年男女那樣去和自己感興趣的異性談情說愛,輕易投入對方的懷抱,那就很可能貽誤自己的青春年華,荒廢學業,作繭自縛,為那份早來的、不成熟的、甚至令人痛悔的感情付出沉重的代價。 相反,如果你能駕馭自己的感情,克制暫時的沖動,以平靜、坦然的態度對待異性,自然而又不失分寸地與他(她)們交往,同時要專注于自己的學業,遨游于知識的海洋,那么,你就將在人生成熟的田野中收獲豐碩的果實。 在男孩和女孩正處的青春世界里,兩性風貌多姿多彩,兩性交往自然而活躍。對異性接觸的敏感,證明你是一個正常發育的男孩或女孩,值得慶賀和欣慰。但要過好“觸電”關,又非常重要。其中一要科學,二要理性。理性來自科學,也來自人生追求和信仰。這兩件寶貴的東西,恰恰是少男當女們正在求索與獲取的。祝愿你們用科學與理性之光去照耀自己的人生航程,成功地到達理想幸福的終點。
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大都有這樣的體驗:春游時,在險峻陡峭的山崖上,你正氣喘吁吁地、艱難地向上攀登著,這時突然一位異性同學的手伸向了你,連扶帶拉地幫你爬了上去。當他的手和你相碰的那一瞬間,你會突然有一種觸電般的感覺,你臉紅心跳,興奮異常;你既感羞澀,卻似乎又不愿意放開他的手。事后,你會非常困惑地問自己:我這是怎么啦?我的感覺出了毛病嗎?我的表現是不是很壞?你暗暗叮嚀自己不要胡思亂想,卻又禁不住老要去回味、咀嚼那令人難忘的瞬間。
——摘自“青蘋果”
摘自k12教育網
求知網站
紋身少年:刺激?自虐?“酷”?還是殘酷?
主持人語:
在某些場合,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很"酷"的年輕人,他們穿著奇異、談吐驚人,身上往往有著觸目驚心的紋身或疤痕或穿孔……
他們被有關學者歸并為"酷的一代"中的成員。
或許,這世界上沒有比看到生龍活虎的青年自殘自虐自甘墮落更讓人心寒的事情了。我們原以為這僅僅是極少數青年的一種反常行為,可是,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讓我們發現,自虐居然成了很多青年追求刺激、追求快樂甚至追求解脫的辦法。
丑陋的傷疤、扭曲變形的臉、肆意陰冷怪異厭倦了人生的眼,都還是那么年輕。
本期討論:自虐:"酷"還是"殘酷"?
我超級"酷"的自畫像
何群(某迪廳服務員)
至今我還沒找到有誰比我更"酷",可能是我剛剛21歲,社會閱歷少?來到迪廳已經四年了,起初每天都會看到新鮮的東西,現在這些東西已經被我全盤吸收:
我請前衛美容師為我打穿了舌面,裝上了一粒鋼珠兒,不銹鋼的,每次開口說話時它會隨著我的口型變化而呼閃呼閃的,很有趣。
鼻子上的鋼環是一個印度人啟發了我,這東西雖然很小,卻是我最喜愛的。
我的左臂是做過烙身的,這是我最喜歡的勇士泰森的頭像,想起當時我的大哥為我烙身的情景,我就有一種要成仙的感覺,皮膚被印有泰森頭像的燒得紅紅的小薄銅片烙過,一種瞬間的刺痛伴之以皮膚燒焦的味覺,真是讓人陶醉。
我的后背上紋了一只雄鷹,那天的紋身一共用了四個小時,真是痛并快樂著。讓我想起了"岳母刺字"的故事,不過我可比岳飛堅強多了,他身上才四個字。
我從不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好,都什么年代了,我難道不能主宰我的身體?父母生下我來的時候,我身上沒有這么多好看的裝飾,現在我自己給"種"上了,算是對自然的改造吧。
"酷"就一定要自虐?
小倩(四川某大學三年級女生)
太多天花亂墜的誘惑和物欲,太多世間濁流的砥礪,競爭和生存在灌注青年以理性的同時,還在灌注魔性。自虐就是魔性發作的一種表征。身陷其間的青年往往失去理智,視之為展現生命最炫最酷的方式。
去年國慶在街上碰見了好多年不見的小學同學,她那美式擁抱差點讓我窒息,從頭發到腳趾甲清一色的金黃也差點讓我窒息,但真的讓我窒息的是她二話不說就點燃香煙朝向自己的手臂。我被她這突如其來的動作給嚇怵了,問她為什么。她一笑:"見了你,我好高興好高興,高興時我一般會這么做。"她卷起金黃的衣袖叫我數數她自16歲以來,高興了多少次。我盯著白玉手臂上的褐黃色的密密麻麻的小窩,一個勁地問她"痛嗎痛嗎?"……她搖頭"很舒服,當皮膚被煙頭灼焦時,那種刺痛會引起興奮和快意,很帶勁兒。"余音仍在耳畔,她卻在除夕夜因精神崩潰而投河了。
昨晚,又一"胃出血"的男生被慌張張地抬進某高校男生宿舍。宿舍管理員只提了提眼皮,嘟囔了一句"又灌酒了"后鼾聲大作。
從別處聽來和親眼目睹的青年自虐的事兒也不下百余件。回想起來,眼前就出現杯盤狼藉中,幾個青年正一邊猛灌,一邊大罵,面色鐵青地嗷嗷大吐,吐完罵完之后就大哭,哭著哭著就一頭栽了下去。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自虐。回想起來,眼前就出現年輕的男孩女孩用煙頭、刀子、硫酸換著花樣虐蝕身體。
青年自虐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虐待。其實,追求新潮、追求"酷"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要以自虐作為首選。身體是自己的,你有權處理,更有權好好處理。
人格的變態
祖大慶(北京某報社記者)
有人說,錢是英雄,它能催人奮進;也有人說,錢是娼妓,它能使人墮落。錢多了,是追求正當而自然的享樂,還是去嘗試某些丑陋的、變態的享樂,這也許是花錢的人先要想清楚的。花了錢,把自己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死不死、活不活的,還自以為是一種"酷斃"的享樂,那才是一種自殘自毀的人格變態呢。
自虐者還沒找到愛的"著力點"
黃茜(重慶某大學女生)
我的一個朋友對我說,他紋身的初衷是為了表示自己已經"獨立"。我只能理解為這是對獨立意識產生的彷徨與焦躁。他經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殘缺的身體,認為是對自己的獨特關愛,而我覺得,他這十足是自虐!他絕不是不愛自己,相反地,像他一樣的青年有著許多愛,只是彷徨地找不到愛的"著力點"。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里說得好"愛在原則上,就'對象'和'自己'而言,是沒有分別的"。自虐的青年人之所以找不到愛的"著力點",是因為,你忘了愛自己,也就忘了"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在傷害自己的同時,也就傷害了愛你的人們,你無法放開步子去愛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行為將會為他們所不解,甚至鄙夷和厭棄。你在自虐的同時就等同于將自己關進籠子讓別人把你當怪物看。因此,肯定存在的價值,對自虐的青年非常重要。青年時你還懵懂無知,不太去想"存在"的問題。現在你開始獨立,開始走離依賴,也自然開始會想"我活著是為了什么?"
是啊,為什么活著?為了討父母歡心?為了讀書考學校?考上好學校又怎樣?找到好工作?找到好伴侶?對不起!對你們來說,那是太久遠的事。你們只問:"我現在,為什么要活著?"
你們只知道"活著要快樂"!你們錯誤地得出結論:"越墮落越快樂"!快樂時自虐,痛苦時也自虐,這樣很酷。當與現實碰撞得頭破血流,就用"酷"的方式,"殘酷"地對待自己。
我記得我在重慶師范學院智障兒童中心做義工時,在電話里得意地對媽媽說:"今天這么冷,我還為小朋友洗了衣服,大家好開心:"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自虐的青年人,如果能將其過多的精力,發揮到正確的事務上,或者說,如果父母、師長、社會能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犧牲、奉獻,他們就不會因空虛而自虐,反而會因充實而快樂。
因為,他們肯定了自己的存在價值。他們發現,現在別人也需要他們!
隨機錄音:
白樺(某酒吧經營者)
花錢買虐待的人全是變態。前衛不前衛不是看你身上有多少傷疤,關鍵在于你的心態如何。如果說跟潮流就得自虐,那我看不跟也罷。來這里泡吧的人有的身上也亂七八糟的,穿鼻孔打舌釘的也見過,反正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花榮(北京某美容院美容師)
來這里刺青的人不少,我做過的就不下50例。但是,出于職業道德的考慮,我還是想奉勸來刺青的人,如果前幾年你一直在腿上或胳膊上繡各種花紋,我們有個壞消息告訴你:你正在過時。現在有一種比較省錢又不失時尚的方法:想美又酷的話,根本用不著自殘,一張小貼紙就解決問題了。你可以選擇任何圖案,價錢很便宜,圖案貼上以后至少可以保持三天。
娜仁(北京某醫院外科青年女醫生)
不能說是自虐吧,紋身是時下青年熱衷的打扮,不論是真的紋身,還是用顏料涂畫的假紋身,都深受青年人的喜愛,紋身已經不是黑幫的標志了。或許這是潮流,這顯得非常的酷。但我可以從健康的角度來奉勸一下打算做真紋身的朋友,不要因為一時的潮流而輕易去紋身,一旦紋上去,是不容易褪掉的,對皮膚傷害很大,宜慎重考慮。
仲正(某中學教務處處長)
這樣的學生一定要給處分的,屢教不改可以開除。往身上弄那東西,跟社會小流氓有什么區別?影響多不好!
這是一個釋放心理的階段
邱華棟(著名青年作家,有多部小說集出版,并主編《酷的一代》一書,在青年中影響較大)
當代社會的青年人很多在追求"酷",他們的形式也有很多種。有的把頭發染得五顏六色,有的則把衣服弄得千瘡百孔,有的人甚至不惜以傷害自己的身體為代價,刺青、穿孔、烙身……
要我說,不拿自己身體當回事兒進行自虐的人是殘酷的。是當代部分青年的一種心理異變,根本不"酷"。我所理解的"酷"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或者說是與生命相較量的東西。比如張健,能游過英吉利海峽,一般人做不到,那他真酷;再比如有些人徒步走中華,這也是很酷的。自虐的小青年不過是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弄點創傷出來,有什么難的? 青年人對"酷"的追求是青年亞文化的一部分,這肯定是非主流的。任何時代都會存在這種亞文化。想一想那個充滿政治色彩的紅衛兵的年代,年輕人在考慮著推翻他們所認為的權威,甚至要打倒什么,可見,他們比現在的青年還激進得多;現在是商業時代,人變得個體化了,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孤獨感,在青年中尤其有,扮"酷"甚至于自虐都是他們表明自己獨特的手段。更是一個對心理的釋放過程。(李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