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教學設計的構成要素
學生分析
(學習需要)
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狀況和對英語學習的情感表現(xiàn)。
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策略)。
課標分析
分析《課程標準》對相關教學內容的要求。
教材分析
分析本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本課內容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以前學過的內容和以后要學的內容與本節(jié)內容的聯(lián)系。
分析本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差別,確定對教材的處理意見,如:刪減、增加、調整順序等。
預測本節(jié)教學內容與設計對今后教學的影響。
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結果,確定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包含:語言知識目標;語言技能目標、學習策略目標、情感態(tài)度目標、文化意識目標。可先設定核心目標,再設計本節(jié)課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如: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做什么事。
教學重點
與難點
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方式
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采取的方法與技巧,如:任務型教學法、tpr教學法,各種學習技巧等。
教學過程
課前: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的方案。
新課導入:設計出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教學引語及方案要著力于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師生互動: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
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xiàn)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fā)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tǒng)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課堂總結: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tǒng)回憶、鞏固和發(fā)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課后作業(yè)部分:實用有效。
教學用具
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與準備。
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
教學后記部分
評價出你的每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
對你的每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
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