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情誼》說課稿
師生情誼
一、說教材、話理念:
廣東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強調學生“道德和心理品質”形成,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
七年級教材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把相應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 。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主要講述了學生怎樣正確認識自己、了解別人,尤其是與父母、老師及與朋友的交往相處。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和睦關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導條件。老師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也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在教材中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生:
我認為,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中心,我是這樣分析學生的:
初中階段,初一的學生正處于“危機”的年齡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家子氣”,易與老師發生誤解、矛盾,甚至沖突,導致雙方關系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告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點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個人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有強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強調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況我們手頭上的這本新教材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更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重點、主題或切入點。
以我校為例,我校屬于民辦學校,絕大部分學生家境較好,知識面較廣,思維也比較活躍,喜歡追求個性,因此學生往往有一種自視為“天之嬌子”的心理,有時候對老師的話不是一味的言聽計從,對老師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個別學生會與老師起正面直接的沖突。
于是,我準備依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一課,更多地從 “心存感激、學會互相理解”這個角度,讓學生對老師多一份理解、寬容和尊重。
三、說教學目標:
(一)目標處理
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地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具體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了解教師工作的特點,認識教師工作的辛勞。
2、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正確處理師生關系。
能自覺地增進師生情誼,養成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重難點處理
本課重點與難點都在于如何講解“學生與老師”的新型師生關系,如何真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基于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師生情誼》這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 中不斷增強對老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