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精選2篇)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篇1
第一課時 換位思考一、設計依據(一)客觀依據1、課標要求①學會關心、尊重、寬容、理解他人,樂于助人,與人為善。②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與人為善。2、教材內容①特點:由處理好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切入到團隊精神的形成。②重點: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學會換位思考。③難點:怎樣做到換位思考。3、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二)主觀依據1、教學目標①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會積極面對集體生活,培養學生待人寬容的生活品質,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集體生活的美好。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力③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做到待人寬容。2、教學方法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討論 二、設計理念新課程強調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社會,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景中更能積極地學習。三、過程設計
【激發興趣】 情景一:不平等的待遇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內。那個國家的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個長發的白人姑娘在沙灘上日光浴,由于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鐘。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侍候比她來得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走上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面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原來,她已經被太陽曬黑了。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師: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生:舉手回答。教師小結:當我們做著一些別人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傷害,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要用一顆寬容和善良的心去對待別人。議一議:李勇的故事(教材p77)師:看完這個故事,大家認為李勇同學此時此刻的心情怎么樣?生:很生氣。
師:同學們相互討論一下,他的這種情緒會給自己、他人和集體帶來一些怎樣影響?
生:……
師:同學們認為李勇都很沖動,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良后果,如果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問題,就不會有這么多不開心的事情了。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翁,遇到這種事情,用換位思考,你會怎樣想呢?
生:……
【感悟生活】
情景二:同桌之間
a和b是同桌,一次數學測試的試卷發下來了,a考了62分,他急忙問b考了多少,b沒有告訴他。課間時間,a偷偷看了b的試卷,原來他只考了59分。a于是很驕傲的對b說:“哈哈,原來你考了個不及格啊!”這時,c對a說:“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驕傲的啊!”師:你認為a聽完c的話以后心情會怎么樣?生:……
師:假如你是a,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生:……
活動:自我剖析
師:同學們在過去的經歷中肯定有許多不順心、不能釋懷事情,現在回憶一下,會不會有所改變呢?請大家進行“自我剖析”。
我曾經不能釋懷的一件事:
當時的想法:
用換位思考,我會這樣想: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感受到,在一個集體中要很快樂的生活,就必須做到一點,那就是寬容。如果我們每個人有擁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的集體生活將會更加美好、更加陽光燦爛、更加多姿多彩。
教師總結 在《愛的奉獻》的歌聲中教師做小結,用音樂渲染教學氣氛,結束教學。
四、板書設計
第四單元第二節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換位思考
情景一
討論 → 學會換位思考
情景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景三 體驗 → 學會寬容
第二課時 相互支持一、設計依據(一)客觀依據1、課標要求學會凡事相互支持,這對個人在集體中生活和團隊精神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2、教材內容:特點:為體現面向生活、引導生活的教材理念,我們在教材基本內容力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同時,通過典型的事例和頗有意味的閱讀美文,來滲透對學生的思想啟迪,讓學生在人文感悟之中獲得精神的深層陶冶。3、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二)主觀依據1、教學目標①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懂得與他人友好合作,就必須做到相互支持;讓學生懂得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做到尊重他人、寬以待人、理解他人,以實際的行動助人。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力.③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相互支持,做到待人寬容。2、教學方法講解故事、啟發學生聯想
3、教學模式
激發興趣——感悟生活——深層體驗——自主成長二、設計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聯想、表演等形式融入到情景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將自己在情景中體驗到的情感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三、過程設計
【激發興趣】
情景一:楊振寧與密爾斯
(多媒體展示)
師:閱讀“楊振寧與密爾斯在科研方面進行合作”的事例后思考、討論:密爾斯為什么愿意與楊振寧合作?是因為楊振寧比自己的資歷深嗎?
生:討論后回答。
共同歸納:是楊振寧的真誠、平等和樂于助人,使他與密爾斯建立了牢固的友誼,也創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礎。
【感悟生活】
情景二:孫叔敖的故事戰國時,有個小孩叫孫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給他講兩頭蛇的故事,說誰如果不小心,遇到了兩頭蛇必死無疑.一天,孫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兩頭蛇,他急忙搬起石頭砸死了它.然后又挖了個坑,把蛇埋了.之后,哭著回到家里,撲到媽媽懷里說:”媽媽,我活不長了,我今天遇到了兩頭蛇.”媽媽問他兩頭蛇在哪里?他說:”我怕別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媽媽笑著跨他是個為別人著想的好孩子.有告訴他,兩頭蛇其實是一種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會死的.后來孫叔敖成了楚國的宰相.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著想,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師:為什么孫叔敖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生:因為他待人和善,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深層體驗】
情境三:生命的真諦 印度哲學家奧修在《生命的真諦》一書中寫道:“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東西。當你看著一朵玫瑰花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的快樂是玫瑰花創造的。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當你快樂的時候,玫瑰花也感到快樂......如果你愛玫瑰花,它就會長的更快,它就會開出更大的花來,因為有人在關心它,在愛它,在看它;如果沒有人愛它,它就不會快樂,也就不會開出這么大的花朵。”世界上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生命的整體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樂,它就會使你快樂。不僅世上萬物相互依賴,在人的社會中,千千萬萬個人也是相互依賴的、相互依存的。你給別人一個煩惱,別人也會給你一個煩惱。反之,你送給別人一個快樂,別人也會贈給你一個快樂。你使周圍的鄰居快樂了,鄰居個個對你笑臉相迎,豈不讓你更快樂?你使你的朋友同事快樂了,朋友同事人人見你如春風拂面,給你的何止是一個快樂?你使你的家人快樂了,家人的快樂難道不讓你快樂中透著快樂嗎?甚至你使你所在的村莊、小區、街道、城市快樂了,那么,你身處在這些村莊、小區、街道、城市,每天包圍著你的,到處回贈給你的,也是這不盡的快樂。師:怎樣才能做到相互支持?生:討論并回答方法1、學會待人和善,懂得關心幫助他人。 2、能以實際行動幫助人。
【自主成長】
情景四:幫助的故事一家人出去玩,突然下大雨了,可是他們只有一個雨披,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給了弟弟,于是小弟弟問,“為什么你們給了我呢?爸爸回答:“因為我比媽媽強壯,媽媽比你的哥哥強壯,哥哥比你強壯,所以把傘讓給你用了,我們都要保護比較弱小的人啊”,小弟弟跑到一朵在雨中飄搖的花朵前,把雨披撐開擋在它上面。
神父所在教堂的地區,遭受到了洪水。神父在教堂里祈禱。水淹到神父的膝蓋時,一個救生員駕駛著小船來救他。神父拒絕了,他說:“不,我深信上帝回來就我的,你先救別人去吧。” 水淹到神父的胸口時,一個警察開著快艇來救他。神父拒絕了,他說:“我要守著我的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救別人吧。”過了一會,水淹沒了教堂,神父爬到教堂屋頂,緊緊抓住屋頂的十字架,這時,一架飛機來,飛行員丟下繩梯后,大叫:“神父,這是最后的機會啦,我們可不愿意看到你被淹死”,神父還是意志堅定的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上帝會與我同在!”洪水滾滾而來,神父終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見到了上帝,生氣地質問:“我終生奉獻自我侍奉您,您怎么不來救我?”上帝說:“我怎么不來救你,第一次,我派了小船,你不要;第二次,我又派了一艘快艇,你也不要;第三次,我派了飛機,結果你還是不接受。”
師: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生:分組討論。師:生活中有很多障礙,都是由于無謂的固執和過度的自尊造成的。在別人伸出援手之時,更重要的是,惟有我們自己也愿意伸出手來,人家才能幫的上忙。
四、板書設計
第四單元第二節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相互支持1、為什么?——我為人人,人人為我2、怎樣做?——學會待人和善,懂得關心幫助他人。 ——能以實際行動幫助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選自《論語》,是選修的內容,本文用九則話語闡述了什么是“仁”,怎樣實施“仁”。
2、該課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高中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四篇講讀課文。單元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尾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識記本節選中的基礎知識。
b.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
c.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
4、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二、說學生:
1.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與必修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掌握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獨特之處,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地加入到背誦,了解大意,歸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來。不過,由于文言文語法較難,絕大部分學生對詞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當的難度。這就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相應對策:通過聽讀、示范朗讀、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以讀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自主地進行文言知識的總結歸納。
三、說教法:
1、學生誦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串講法,文言文詞語的積累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3、學生的互相學習法
4、探究拓展法:學生擴展閱讀的材料,聯系顯示,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四、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五、說課時安排:1課時
六、說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從孔子及《論語》說起。
(二)介紹《論語》相關背景。
(三)整體感知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①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再精讀細研。
1.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問的內容。
3.再次自讀課文,小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4.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
(四)學生共互助,理清主旨。
1.什么是仁
2.怎樣實施仁
(五)探究拓展:
現實生活中的“仁”
我們所知道的“仁”
(六)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