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自己干導學案(精選2篇)
自己的事自己干導學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樹立自立的生活態度。
2、在實踐中體驗自立的意義。
3、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明確在法治社會里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知識目標
1、懂得自立的含義
2、了解自立的表現
能力目標:
初步形成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自立的含義、表現、意義。
教學難點:在實踐中培養自立品質
三、教學方法:活動、討論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知識鏈接
1、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侯就采取種種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裝配自行車,修理小家電,做簡易木工,到外邊參加義務勞動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對孩子進行自謀生路的能力教育。
2、在原聯邦德國的法律條文中,有一個有趣的規定。條文內容是:6歲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務。6~10歲偶然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14歲要剪草坪,洗碗掃地,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如父母上班,要每周給家里大掃除一次,對于不愿做家務的孩子,父母有權利向法院申訴,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3、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余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才能獲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學好功課的同時,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到外面打工掙錢。孩子還很小時,父母們就要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
4、1993年7月,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該文記錄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呼聲此起彼伏,全國教育大討論由此掀起。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我國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①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10多公斤,匆匆前進著。正值當地遭受罕見的高溫天氣,整個行程十分艱苦。日本少年個個身背巨大的行囊,做足了準備,把野外生存條件的艱難想到了極盡,當地隨行的人員想要幫他們時,立即遭到嚴辭拒絕,日本小孩覺得受到了侮辱。中國孩子叫苦不迭,隊伍中手機鈴聲不斷,全部都是中國孩子在向家長訴苦。日本孩子卻不聲不響地前進。②同樣是生病,中國孩子被送回大本營,而日本孩子卻怎么也不肯。中方家長對待生病的孩子的態度和日方家長對待生病孩子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中方的家長把生病的孩子接走,而日方家長則要求把孩子留下鍛煉。③晚上宿營,中國孩子只會生起篝火,而日本孩子卻會做飯做菜,。④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日方隊長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大聲吼道:“美!”“天藍不藍?”“藍!”“你們來不來?”“還要來!”這幾聲怒吼震撼了在場的每個中國人。日本的孩子對當地獨特的蒙古族文化、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加贊賞,而中國的孩子卻不以為然,只盼望早點回家。天啊,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嗎?日本人滿面笑容的離開中國,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教師分析:中國孩子的嬌生慣養,早已有目共睹。不僅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有不少孩子因為上學放學車接車送,甚至連腳也快不能走了。草原探險夏令營里中國孩子的表現令人失望,有其必然性。平常吃不得一點苦,耐不得半點勞,難道到了探險夏令營里就會吃苦耐勞了么?就象吃苦耐勞要在天長日久中養成一樣,嬌生慣養也是潛移默化的。中國的孩子并非天生的吃不得一點苦,耐不得半點勞,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平時家長不愿孩子吃一點苦、耐半點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瓜豆效應”講的并非只是種莊稼。
5、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回稟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需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這殼的保護?媽媽: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爬也爬不快,也會會變成蝴蝶,他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蝸牛媽媽安慰: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依靠天,也不依靠地,我們靠自己。
六、分組討論探究
1、組織學生看看課本第34頁的插圖故事,討論:小曦的東西自己拿,盟盟的東西卻要自己的大人們拿,你贊同誰的做法?為什么?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類似的現象?
2、討論:原聯邦德國為什么要用法律條文規定孩子必須幫父母做家務?
3、什么是自立?談談你對自立的理解?
4、自立的表現有哪些?
5、做家務對你各個方面的成長有什么好處?
6、學生討論:自立的意義(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和討論了:
1)自立的含義: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自立的表現:①獨立地科學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②自主地科學的安排自己的學習,處理自己學習中的問題。③自主處理自己所遇到的社會問題,靠自己開創自己的事業
3)自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不可能一輩子依賴他人,必須依靠自己
八、中考鏈接
1、剛考進重點中學的一名學生,在父母陪同下到學校報到注冊,媽媽為他掛上蚊帳,鋪好床單,買好飯菜票。媽媽要走了,他拉著媽媽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做媽媽的千交代、萬叮囑,一百個不放心。果然,媽媽剛離校,麻煩事就來了。學校要求起床要拆蚊帳,可他不會拆、更不會掛,急得在床上哭。吃飯又要排隊,衣服又要自己洗,于是他很苦惱,時時有退學的念頭。親愛的同學們,你可以幫助他嗎?
2、續編故事:有位學生考上了浙江某大學,父母把他送到大學,幫他登記報到,買好飯菜票,在宿舍幫他掛好蚊帳,鋪好被子,整理好柜子。臨走時,父母千叮囑,萬交代,孩子拉著媽媽的手哭了。傍晚,他要去洗澡了……將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九、課后作業
1、以“假如爸媽今天不在家”為題,完成一篇課后感悟。
2、“今天我當家”。當家要求:①收拾房間 ②買菜燒飯(任選一件)記錄自己當家后的感受,記錄父母對你的評價。
自己的事自己干導學案 篇2
第三課 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目標,明確要求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懂得自立的含義,了解自立的表現,知道人生需要自立。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基礎。
【過程與方法】運用材料、活動、案例,聯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驗踐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自立的生活態度。在實踐中體驗自立的意義。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習重點和難點:
(1)自立的含義、表現
(2)自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自主學習,認真準備
1.認真看書,預習課文;
2.預習自我檢測:
① 什么是自立嗎?
② 自立有哪些的表現?
③ 培養自立的品質,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④人生為什么需要自立?
3.美國人的內心世界──不息進取是美國人最希望傳給子女的品質
激烈的競爭、為越來越高的生活水平進行不懈奮斗以及由此帶來的緊張和壓力,這些才是一個成年美國人正常的心理背景。那些操心的父母必須這樣培育孩子,否則孩子長大后也是一個無用之人。
我住在華盛頓大學教授史蒂夫的家里,他那寬敞的兩層樓房里只住著兩個人:史蒂夫和他的妻子。讓我驚奇的是,他們唯一的女兒、華盛頓大學的學生,是另外單獨住的:同她的一位女友在學生公寓附近租了一套居室。從史蒂夫的家到大學大約20分鐘的車程,他們在3年前就給女兒買了一部汽車。那么,她為什么不住在家里呢?史蒂夫教授和他妻子解釋說:女兒已經17歲了,應該學會一個人獨立生活,否則進入成年人生活的時期就會拖長,而這將會威脅到她將來的社會發展,產生幼稚病
有天晚上,我在二樓自己的房間里聽到下面客廳傳來比較激烈而且非常刺耳的談話聲。女兒回家好像有什么事請求父母幫助,可是父母堅決拒絕了女兒的請求。
女兒離去后,激動不已的父母向我道出了他們的想法。自女兒搬出去住以后,父母每月給她一些錢,主要用于飲食和買書。至于所租房屋的房租,則由她和同室女友從打工所得中支付,她們晚上在餐館里當服務生。可今天早晨,房東提高了租金,所以女兒回來向父母求助。可是,他們并沒有給她錢。為什么?“那樣的話,她一個人在外單獨居住還有什么意義?”史蒂夫的妻子說,“這是她生活中碰到的第一個障礙,應該讓她自己去考慮如何對付。”
① 看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② 在你的學習、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自己解決?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展示
(二)解疑釋疑(記錄本課不理解的地方)
質疑:
解答:
(三)課堂活動
活動一:以身心發育為標準,國際社會把18周歲作為分水嶺,年滿18周歲的人就是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自然人,這意味著他(她)從此具有法律規定的行為能力,也包括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在德國,法律明文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其自立精神,如在孩子十六七歲時,就把他/她送到有教養的人家做傭人,上午做家務,下午學習。在日本,家長常給小孩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小孩,都無一例外地要背一個包。要問為什么,父母就說:“這是他們要用的東西,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背。”
① 這告訴我們什么呢?
② 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培養自己的自理能力呢?
活動二:教材p36案例,有人認為父母應該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有人認為父母不應該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
你贊成哪一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
三、鞏固與反思
(一)自我檢測
1、以下行為是自立表現的是( )
①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房間自己整理 ②自己的作業自己獨立完成
③自己去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 ④父母不在,我能夠自己做飯吃
a.②③④ b.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
2、“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自己永遠不倒.所以18歲的我要自立要靠自己”。這段話說明( )
a.要自愛 b.要自立 c.要自尊 d.要自信
3、下列在日常生活中屬于缺乏自立的表現的是( )
a.每天打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b.當父母生病時,能自覺地體貼、照顧他們
c.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做個聽話的孩子 d.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不需要父母的督促
4、下面是七年級(1)班蟲蟲同學一天的生活片斷:
今天是星期一,早上6:30,鬧鈴響了,蟲蟲一翻身關掉鬧鈴,又睡著了。媽媽見蟲蟲沒起床,趕緊叫蟲蟲,并為他準備好了早餐,收拾好了書包。蟲蟲匆忙吃了點兒面包,便急匆匆地向學校趕去。趕到學校,晨讀已經開始了。 蟲蟲偷偷從后門溜進去,但還是被班長發現了。班長要他交昨天的作業,蟲蟲打開書包,忽然想起昨天晚上因為聽音樂,作業沒有完成。蟲蟲向班長求情,班長讓他下午補上。蟲蟲想:“都怪媽媽沒有督促我!” 英語課上,老師讓蟲蟲和同桌表演口語對話,同桌表達非常流利,但是蟲蟲感到很難堪,心想:“都怪爸爸昨天晚上沒有教我讀單詞!”放學回到家中,蟲蟲開始抱怨爸爸、媽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下列問題,說出你的看法:
①請你指出蟲蟲同學這一天的生活片斷中缺乏自立的表現。
②培養自立能力對蟲蟲有什么好處?
(二)知識體系
新課標第一網
(三)交流收獲
1、通過學習我獲得了什么知識?
2、通過學習我增強了什么能力?
3、我對本節課的學習經歷有何感受?
3.1活動二:從培養自立能力和法律的角度來講,父母不應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從文化背景和社會道德的角度來講,絕大多數子女上大學還需要父母支付費用。
答案1、d 2、b 3、c4、①蟲蟲缺乏自立的表現:起床需要父母叫、生活不能自立、學習上需要父母的幫助等。
②自立作為成長的過程,是我們生活能力的鍛煉過程,也是我們心理和道德品質的鍛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完善自己,學會自尊,增強自信,提高法律意識;逐步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與他人交往和溝通,和諧相處;積極融入社會,關愛社會,奉獻社會,成為一個對自己、對社會負責的能夠自立自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