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自己干導學案
第三課 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目標,明確要求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懂得自立的含義,了解自立的表現(xiàn),知道人生需要自立。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基礎。
【過程與方法】運用材料、活動、案例,聯(lián)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驗踐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自立的生活態(tài)度。在實踐中體驗自立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習重點和難點:
(1)自立的含義、表現(xiàn)
(2)自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自主學習,認真準備
1.認真看書,預習課文;
2.預習自我檢測:
① 什么是自立嗎?
② 自立有哪些的表現(xiàn)?
③ 培養(yǎng)自立的品質(zhì),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④人生為什么需要自立?
3.美國人的內(nèi)心世界──不息進取是美國人最希望傳給子女的品質(zhì)
激烈的競爭、為越來越高的生活水平進行不懈奮斗以及由此帶來的緊張和壓力,這些才是一個成年美國人正常的心理背景。那些操心的父母必須這樣培育孩子,否則孩子長大后也是一個無用之人。
我住在華盛頓大學教授史蒂夫的家里,他那寬敞的兩層樓房里只住著兩個人:史蒂夫和他的妻子。讓我驚奇的是,他們唯一的女兒、華盛頓大學的學生,是另外單獨住的:同她的一位女友在學生公寓附近租了一套居室。從史蒂夫的家到大學大約20分鐘的車程,他們在3年前就給女兒買了一部汽車。那么,她為什么不住在家里呢?史蒂夫教授和他妻子解釋說:女兒已經(jīng)17歲了,應該學會一個人獨立生活,否則進入成年人生活的時期就會拖長,而這將會威脅到她將來的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幼稚病
有天晚上,我在二樓自己的房間里聽到下面客廳傳來比較激烈而且非常刺耳的談話聲。女兒回家好像有什么事請求父母幫助,可是父母堅決拒絕了女兒的請求。
女兒離去后,激動不已的父母向我道出了他們的想法。自女兒搬出去住以后,父母每月給她一些錢,主要用于飲食和買書。至于所租房屋的房租,則由她和同室女友從打工所得中支付,她們晚上在餐館里當服務生。可今天早晨,房東提高了租金,所以女兒回來向父母求助。可是,他們并沒有給她錢。為什么?“那樣的話,她一個人在外單獨居住還有什么意義?”史蒂夫的妻子說,“這是她生活中碰到的第一個障礙,應該讓她自己去考慮如何對付。”
① 看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② 在你的學習、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自己解決?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展示
(二)解疑釋疑(記錄本課不理解的地方)
質(zhì)疑:
解答:
(三)課堂活動
活動一:以身心發(fā)育為標準,國際社會把18周歲作為分水嶺,年滿18周歲的人就是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自然人,這意味著他(她)從此具有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能力,也包括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在德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yǎng)其自立精神,如在孩子十六七歲時,就把他/她送到有教養(yǎng)的人家做傭人,上午做家務,下午學習。在日本,家長常給小孩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小孩,都無一例外地要背一個包。要問為什么,父母就說:“這是他們要用的東西,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