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園課程教案的編排
親子園是以0~3歲的嬰幼兒和他的父母為對象的教育場所。既然是教育場所就會涉及到教育內容的選擇,課程教案的編排。做為親子園的教師,我們面臨的是兩個教育對象—孩子和他的家長,這就需要我們親子園的教師要兩者兼顧,不但要讓孩子樂于參與你的活動,下次還來,更要讓家長明白每一次活動的重要性,及反復練習的必要性,促使家長配合我們共同來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務,讓家長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教育孩子的活動中,因此親子園課程教案的編排要照顧到孩子與家長兩方面,而后者家長工作尤為重要,再好的教案,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反復對孩子進行練習,那它的效果也不會好。
那么親子園課程教案如何編排呢?
首先,做為親子園老師要掌握0~3歲嬰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只有了解掌握0~3歲嬰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我們才能確定在什么時期指導家長進行什么樣的觀察,觀察的目的是什么。發現敏感期的出現后,我們就要在最佳時間給予家長最佳指導,使家長對各個時期孩子的生長發育及心理成長有所了解,從而引導家長創設教育環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1歲左右是孩子走的敏感期,針對這一時期,我們引導家長注意孩子的表現,當孩子有走的愿望時,就要給予鼓勵,創設適宜的環境,不斷刺激孩子走的愿望,鼓勵孩子大膽邁步,摔倒后也要鼓勵孩子爬起來繼續走,學會走后更是要放手讓孩子多練習,鞏固幼兒已有的經驗,使孩子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完成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步——獨自邁出自己的腳步。所以說只有在對0~3歲嬰幼兒生理心理全面掌握的情況下,才能選擇我們的教育內容,教育內容一旦確立,教案的編排也就有了主線,也就使家長明確他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從而配合我們的工作。
教育內容確定以后,如何編排每一份親子園課程教案呢?這就需要我們親子園的老師掌握盡可能多的教育理論來武裝我們自己。蒙臺梭利教育理論使我們知道嬰幼兒的發展就像吸水的海綿那樣有多少吸多少,敏感期的教育是多么關鍵,多元智能理論使我們懂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能,每個人的優勢智能不盡相同,因此不要認為某項不好的孩子就是不好,讓我們更加客觀的評價一個人;感官統合理論又讓我們了解到觸覺,前庭平衡覺及運動覺也就是本體覺對一個人生存上的重要意義,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而當今腦科學理論更加進一步向我們闡述早期經驗的多少決定他今后大腦的處理效果。通過這些教育理論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的通過各種活動對嬰幼兒進行全方位的刺激,只有如此才會使他們在愉快中接受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使他們健康的成長。以上理論使我們得出一份親子園課程教案應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而不應是單一的。
另外,親子園課程的安排要照顧到不同的發展水平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是參次不齊的,因此一項活動要有多個設計,以適應不同的發展水平,例如1歲左右是走的敏感期,在對孩子們實施教育時就要照顧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剛邁步的孩子,讓他在場地中追逐能動的小地勸物會讓他樂此不疲;對于已能獨立邁步的孩子一件拖拉玩具,一個小斜坡將是他的最愛;而對于已能走穩的孩子來說一個小臺階能夠走上去,將讓他無比的歡喜。家長的教育態度也應是我們老師更應該關注的,特別是發展水平差一些的孩子家長,面對別人的孩子走的那么好,而自己的孩子卻是那么差,家長會有不好的情緒表現,這時我們應該及時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及時指導家長找出差的原因,幫助他制定特別鍛煉計劃,并引導他帶領自己的孩子在適宜的場地游戲,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