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升小的糾結誰來解決(幼兒入園專題)
幼兒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被受關注的,但越是受重視的事情反而越容易使人產生焦慮,孩子的學前教育就一直處在一個模棱兩可的邊緣,孩子的幼兒園教育要如何才能夠合格呢?以下就讓我們來具體的看看吧!
兒童節看見孩子們在綠地上玩耍奔跑,不少家長會有這樣的感慨:一年大概就這么幾天,孩子們才是快樂的天使。兒童節以后,幼兒園大班孩子就要做上小學的準備。可是,不少孩子在上小學前的一年,已經在學習小學的知識了。當你看見口齒不清的孩子學說英語時,當你看見他們雙手背在身后口算100以內加減法時,當周末家長帶著孩子奔波在各個幼教班時,當你聽見家長說“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時,我們發現“起跑線”已經不斷前移,屬于孩子們的快樂童年被縮短了。孩子們在學前被灌輸小學才需要學習的知識是否必須?
小兒郎,未到學齡上學堂
這些年,給孩子“減負”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也是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要解決的難點。然而,孩子的升學卻越來越成為家長乃至家庭的重中之重。有一個社會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上世紀80年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家長關注孩子的高考;到90年代,家長關注的是孩子的中考,不遺余力要找一個好的高中;到了2000年,升學關注提前到了“小升初”,好的初中成為家長追逐的目標;2010年,直接進入了小學時代,進什么樣的小學成為幼兒家長的大事。與此同時,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輔導班也同樣前移,孩子尚未進小學,就開始補課培訓學習文化知識了。也就是說,孩子學習的壓力在幼兒園就開始出現。我們難道要呼吁給幼兒減負嗎?
如果說,過去,孩子的培訓項目主要是鋼琴、小提琴、舞蹈、繪畫等藝術類的興趣班,那么,現在的幼兒培訓班則更有功利性,出現了外語、數學、拼音等與小學文化知識相同的內容。入園指導
調查顯示,在幼兒參加的培訓項目中,外語位列第一,達到40.4%;其次是繪畫和舞蹈,分別為37.2%和33%;拼音識字班位列第四,達到29.8%。而據一位小學教導主任介紹,拼音識字班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培訓內容。
與此同時,私立機構開設的“學前班”、“幼小銜接培訓班”悄然走紅。
這是另一家培訓機構開出的授課內容:
漢語拼音:學會6個單韻母,9個復韻母,5個前鼻韻母,4個后鼻韻母,23個聲母,做到讀準音,認清形,會在四線三格中正確書寫。學會聲母和韻母組成的音節,會帶調拼讀音節。學會16個整體認讀音節,會讀他們的四聲。
識字與寫字:識字量達到500—1000個,其中500個要求認識,會讀,會寫,會默,會用。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詞句掌握500多個,句子掌握100句左右,古詩12首。
與此同時,培訓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一般一個課時需要40—60元,一項科目的支出需要數千元。如果英語、拼音、數學全部培訓的話,四五千元是很平常的開支。個別家長甚至會花費上萬元。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那些孩子還要參加1年級的學習嗎?為什么這樣的學前班會紅火起來?
學前班,家長心態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