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升小的糾結誰來解決(幼兒入園專題)
但是,這個銜接被不少人認為是知識的對接。當大部分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就已經掌握了小學第一學期,甚至掌握了整個一年級的文化課知識點的時候,那么,從進入學校第一天起,學生知識的“層次不齊”達到驚人程度。
有個學校的老師曾這樣介紹一年級新生:“對一個班27人摸底調查,發現識字在1000以上的有3人,一字不識的有4人,大多數識200至300字。數學老師開學第3天在課上口述了30道10以內的算術題,結果全做對的有8人,做對一半的有12人,一道都做不出的有10人。 ”
如此差別,讓老師的教學難度增加不少。同時,這樣的差異讓家長也恐懼不已,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幾個一字不識,一道數學題也不會做的孩子。
同時,一些家長也對現在的教學進度有所畏懼。現在小學生學習拼音的時間在一個月左右,一個學期的識字量近500個,盡管要求是只要認識就可以,但是,老師布置的抄寫常常是包括能夠默寫的。受訪者朱先生說:“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拼音學了1個學期,現在壓縮到1個月左右。如果其他孩子1個月學會了,我的孩子學不會,那他就會感到恐懼,減少自信。所以,只好在入學前先學習起來。 ”
一家小學的教導主任胡老師告訴調查人員,一些好的小學,一年級新生,不敢說100%都進過學前班,至少90%以上。入園須知
于是,學生減負盡管一再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但是,受訪者感覺減負太難。調查顯示,只有25%的受訪者認為減負會有效果;有15.6%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有沒有效果;而認為很難見效的達59.4%。
受訪者楊先生說:“減負是大家的共識,問題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明確什么是學生的‘負擔’,也找不準減負的關鍵點。現在是幼兒園禁止上小學的文化課,興趣班,小學開學就要上文化課。結果,大家去找私立培訓學校。小學、中學的這個‘負’不但沒有減,反而越來越提前。 ”
“幼升小”,焦慮背后是什么?
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學前班學習知識,就像高考一樣,大部分家長并沒有指望孩子將來成龍成鳳。調查顯示,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將來成為一個擁有一定技能的人,一個平平安安的普通人。參加學前班,與其說是期望值高,不如說是擔憂孩子落伍。因此,有人說這是“家長的焦慮”。
本次調查,我們訪問了一些社會學者,對學前班現象進行分析。學前班的興起,從表面上看,是表現了家長的焦慮。其實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心理。
首先是升學統一考試和創新精神的碰撞。統一的升學考試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容易影響孩子創新精神的培養。但是,在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當下,考試或許是最公平的選擇。顯然,在一個以考試為主的教育體系中,補課是無法杜絕的。
其次是文化知識和技能的碰撞。中國的傳統觀念里,“勞心”和“勞力”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勞心”者往往高人一等,即使在“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時候,千軍萬馬還是涌向高考的獨木橋,賣茶葉蛋的主要是大媽。
第三是家長成長的時代印記。現在“幼升小”的父母,主要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前期,他們求學工作的時候,也是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一時代觀念也比較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