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升小的糾結誰來解決(幼兒入園專題)
讓孩子參加學前班,家長的心態是決定性因素。調查顯示,在幼兒參加各種培訓班的受訪者中,有51.1%的受訪者認為,“別人的孩子都在補課,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有34%的受訪者認為,參加學前班能夠“培養孩子學習的好習慣”;有31.9%的受訪者認為“讓孩子早點接受教育,沒有壞處”;有17.0%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小學課程緊,不補要跟不上”。另外,有部分受訪者認為,“不補課會顯得比其他孩子差,會造成孩子自卑,不利成長”,以及“不補課,孩子的時間也浪費了”。
在孩子補課問題上,有34%的受訪者表示,孩子的媽媽最有決定權;其次是受幼兒園老師的影響,受訪者陳女士說:“我家慧慧的幼兒園張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她說現在幼兒園不能辦興趣班了。很多孩子都在外面上課了。說我們家慧慧很聰明的,就是怕一到小學跟不上,建議我們找個地方補一下。當然,她沒有推薦學校。她純粹是建議。我們想想,也是應該去補一下的。 ”位列第三的是孩子的父親。
值得注意的是,在問及孩子是否樂意去補課時,有超過3成的受訪者表示,征求孩子意愿時孩子表示不樂意;有超過4成的受訪者表示孩子同意參加補習;有大約25%的家長認為,孩子還不懂事情,根本不用征求他們的意見。
顯然,孩子家長是幼兒參加文化知識培訓最重要的推手,那么,家長真就那么心甘情愿讓孩子學前培訓嗎?其實,家長心態很糾結。
學什么?爸媽內心也糾結
如果說,孩子家長這樣積極把自己的幼兒送進學前班,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是揠苗助長?調查顯示,在回答“幼兒時期最需要學會的是”這個問題時,不管是把孩子送到學前班的受訪者,還是堅持不把孩子送到任何培訓班的受訪者,前三位依次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群,和小朋友一起特別快樂”,“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把孩子送到學前班的家長把“有比較多的文化知識”列為第四,達到19.6%,而孩子不參加任何培訓班的受訪者選擇這個選項的只有7%。
顯然,盡管在選擇幼兒是否需要擁有文化知識這個問題上,家長有一定分歧,但是,比掌握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合群和是非觀念,這是所有家長的共識。
同樣,在回答“您希望孩子應該學會什么樣的技能”這個問題時,受訪者的選擇也充滿理性的光彩,有95.4%的受訪者認為是“學會問候親友”,位列第一;有91.4%的受訪者選擇了學會有緊急事情打110求助,排隊讓座,以及系鞋帶3項,并列第二;并列第三的是學會收拾玩具和疊被子,達到90.9%。而同樣問題受訪者選擇的最后四個選項分別是背唐詩、學算術、學拼音、識字。
既然受訪者什么都明白,那為什么還要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呢?受訪者朱先生嘆息道:“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就這么一個孩子,我們是輸不起啊。你們到小學去采訪下,就知道了。 ”
一年級,層次不齊好難教
孩子從幼兒園到上學,確實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教育部門提出了“幼小銜接”的概念,其本意是幫助學前兒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過渡,讓幼兒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樂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