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孩子入園前與孩子保持一致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因為個性不同孩子的對于環境的適應也是不相同的,家長對于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采取怎樣的措施呢,通過下面的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的內涵,對于孩子的適應能力也是一種鍛煉。
入園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容易適應環境的孩子比較容易渡過入園階段,他們的表現不必多加指述,在此,僅舉幾個常見的例子提醒家長注意可能遇到的問題。
入園前期 請與孩子同行
(一)孩子哭
這是孩子出現的“暫時性的分離焦慮”現象,盡管大人心里難過,也要堅持送,否則孩子更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有的父母比孩子還難過,臨走時連說幾次“再見”,一臉關切之情。——這只會讓孩子納悶而且憂慮:“媽媽臉色反常,她走后要有什么事?不能讓媽媽走。”——這樣反倒加重了孩子的緊張情緒。家長尤其要注意不要經常去幼兒園影響孩子,這也會使孩子不容易適應群體生活。
當然,對于個別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可以與幼兒園老師協商,給孩子一段過渡的時間。遇到特殊情況不送孩子去幼兒園或者提前接時,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
(二)孩子的心病
有的家長說:“孩子就象有了心病似的,從幼兒園接回來就不停地說:‘明天別送我上幼兒園了,我一定聽話……。’有時候還邊哭邊說,看著動畫片也會想起這事,又接著說。”幼兒教育
家長可以與老師交流一下孩子在班里的表現,也可以悄悄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觀察一下孩子。常有一些孩子在家里、在幼兒園門口還哭天抹淚,可一走到班級門口,就擦干眼淚跟著老師進入房間,在活動中他們很快會忘記剛才的不愉快。但是,新環境畢竟使孩子在各方面有許多的不習慣,在班級里又沒有渲泄的機會,回到家里才將滿腹的緊張情緒盡情發泄出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必太緊張,這也是許多孩子曾經出現過的情況,如果不放心,一定要多與老師保持溝通和聯系。
(三)家長的煩心事
有的家長說:“送孩子上幼兒園,本來是想讓自己輕松一點,沒想到這么麻煩。”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使父母擺脫孩子的拖累,輕松、無牽掛地去工作,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群體生活,改變他們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養成自律、自理、輪流、謙讓、適度等待、學會初步與人交往等良好習慣,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然而,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活潑大方,還是膽小內向)在面臨新環境時,都會表現出一種畏懼,這種畏懼演變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孩子的哭鬧”。也因此,幼兒入園便成了家長的一件煩心事。幼兒教育
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哭,使盡了一切戰術:物質的,精神恐嚇的,軟硬兼施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什么捷徑,只要家長堅持接送,勤與教師交流溝通,家園一致,及時發現并鼓勵孩子在幼兒園的良好行為,這樣持續1~3個月,使孩子漸漸喜歡去幼兒園,家長的煩心事也便隨之而解。
孩子入園,會有哪些方面不適應呢?
孩子從出生,其主要生長環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的關切與呵護,孩子從內心會得到一種安全感。當他進入幼兒園面臨一種新環境時,這種安全感會被打破,心里會產生種種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