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后變壞的原因
按說孩子入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家長是不是應該就省一點心了呢。細心的家長會發現自從孩子入園依賴的這段時間,孩子改變的是越來越多了,但是不是往好的一方面變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兩歲多的依依入園已經一個月了。依依是個敏感的孩子,媽媽因為擔心她的適應性,特意千挑萬選,替她找了一家環境寬松,允許家長陪護入園的幼兒園。在阿姨的陪同下,依依順利地入園,沒有出現媽媽擔心的大哭大鬧的現象,而且在幼兒園也有了自己喜愛的小朋友,常回家提到一個叫天天的小姑娘,媽媽別提多高興了。幼兒教育
可是,一個月過去了,媽媽突然發現,依依出現了攻擊行為,聽說在園里打過幾次天天了。一向重視孩子品德教育的依依媽媽聽到這個消息,真是心急如焚:依依長這么大,從來也不會和別人打架,怎么才上了幾天幼兒園就“學壞”了?這天,她特意約見了依依的園長,把心里的焦慮一股腦兒說了出來。
不料,園長認真地聽完依依媽媽的話后,卻笑著說:“依依媽媽,依依的這種表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是道德問題,請不要隨便給孩子上綱上線哦!”幼兒教育
像依依這樣在入園后出現異常表現的孩子并不少見。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是“學壞了”,有的批評孩子“自私”。其實,這些指責都沒有真正了解孩子。
對孩子來說,走出家庭,來到幼兒園,是走出自我中心,開始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義,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變化。突然之間,周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在家里想玩什么玩具,立刻去拿就好了,現在玩具卻可能在別人的手里;以前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就好了,現在卻可能要服從一個新的秩序;以前在家里,自己獨享一個、甚至多個成年人的關注,現在卻要和不少其他孩子分享;周圍出現了不少陌生的孩子和大人,自己卻還不知道怎樣和他們交流,去引起他們的注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幼兒在兩三歲的時候,還不能有效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往往是用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適應過程中,有的孩子用攻擊行為或是退縮行為來發泄自己的緊張情緒,也有的孩子用攻擊行為來試圖與別人交流。幼兒教育
幼兒園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孩子常用顯得鹵莽的動作,甚至是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對別人的喜愛,來吸引別人的注意。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各種異常行為是學習的過程,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自私”、“壞孩子”的道德標簽。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天之內完成的,需要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父母才能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出現的各種波動。
其次,父母要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要制止孩子錯誤的做法,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示范正確的做法。光是批評他,孩子還是不知所措。像前面提到的情況,媽媽可以告訴依依:“你喜歡天天,可以告訴她,如果想抱她,要先請她同意,不能把她弄疼。”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 :對于其中的原因,不知道家長在了解了上面的內容有是不是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呢,這些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一定的改變的,這時候孩子是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的,做好這工作不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