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時間》優秀說課稿(精選4篇)
《認識時間》優秀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整時和一年級下冊認識半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同時為三年級學習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與一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聯系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按照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編排的,這樣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平時人們看表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
2、學情分析
“時間”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已經學習了關于時間的一些知識(整時,半時),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表,何況二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床、吃飯、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因此,我精心設計這一數學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新知。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觀察鐘面的過程中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學生能說出鐘面上指示的時刻,并會讀、寫幾時幾分。
情感目標:培養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 能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幾時幾分)
難點:理解1時=60分的含義。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鐘表學具。
二、說教學流程
(一)整體設計,有以下4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二)環節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以猜謎的形式引出課題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參與學習中來,為這節課的順利進行做了良好的心理準備。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活動一:
復習舊知,認識鐘面
讓學生說出這兩個鐘面上的時間,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過認讀已經學過的時間,讓學生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師:(課件:鐘表)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么?小組內交流匯報。(12個數、時針、分針、格子。)
通過學生觀察和交流可以說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 個小格。
你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嗎?
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的第一個突破口,學生可以通過加法、剛學過的乘法等各種方法來計算出12個大格里有60個小格,讓接下來的認識分針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礎。
活動二:認識時
課件演示:閃動時針,并且時針從數12走到數1。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
時針從12走到1是1小時,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學生發散思維,任意說出時針從幾到幾也是1小時,激發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得到張揚。
(課件演示:1時多)現場操作演示時針指向幾時多,并學生說出時針是指過幾,就是幾時多,如果時針指向學生不確定,可以延長指針,讓學生明白確定時針的指向。
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通過靈活的現場教學演示,讓學生更加明確時針的不同指向,為后面學習認識幾時幾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三:認識分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邊說邊演示。
利用課件邊演示邊提問:
分針從12走向任意一個數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60分)
認識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是本課的關鍵,因為學生前面對鐘面上有60個小格有了掌握的各種方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所以很會學以致用,利用乘法或者5個5個相加等各種學生喜歡的方法,得出分針走1圈是60分,比較輕松的突破了這一關鍵點。
活動四:認識時、分的關系
理解1時=60分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難點
根據前面掌握的時針走1大格是1時,和分針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時=60分。這里沒有讓學生動手撥鐘表,并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考慮到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系,其效果不如多媒體演示更加生動,直觀,在學習中尋求最佳的學習方式,以期待最優的學習效果。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動手實踐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讓學生撥出第一節課下課的時間10時40分。
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撥鐘,另一個同學說時間。
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讓小伙伴猜一猜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注意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的練習,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時間觀念。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認識時間,而且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三、說板書設計
認識時間
1時=60分
鐘表圖 鐘表圖
5時25分 9時5分
(5:25) (9:05)
《認識時間》優秀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一年級下冊《認識時間》第81頁例1及“做一做”第1題、練習十五第1、2題。
【教材分析】:
《認識時間》這一單元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以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本單元主要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也就是例1,是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并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第二層次例2,是在5分5分數的基礎上,再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系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按照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編排的,這樣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平時人們看表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我選擇的是第一個層次的教學,即例1。
【學情分析】
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鐘表及時間的一些知識,如: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等,已經掌握了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能用文字表示法和數字表示法表示。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3、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進一步提高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能正確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設計理念】
1、生活——數學——生活的大教學觀。
2、建構主義理論——“做數學”
3、我校開展的“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
【教法、學法選擇】
1、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的心理特點,為了激發他們的興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學法,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例:在練習認讀幾時幾分時我設計了擊鼓傳花的游戲,同時還采用了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利用手中的鐘表學具撥一撥通過合作交流學會看時間。為了更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數一數、說一說、寫一寫、撥一撥、畫一畫、玩一玩、想一想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3、充分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賦予抽象的時間概念以鮮活的感性支撐,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目的。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下載于中國課件網),實物鐘,鐘表學具。
【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我校開展的“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課題,我實施了分層教學,開展了了“四步走”教學活動,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由猜謎導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創設學生喜愛的情景,讓學生感到,時間與我們息息相關,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以舊引新,掀起欲望
1、復習舊知:認識8:00和6:30。
2、引發沖突:課件演示分針由6轉動到9,接著拋出問題:“你還認識這個時間嗎?”引起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學習自主化。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第1層:認識鐘面,利用課件認鐘表里面的第1、2個分支,了解鐘面是由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的構成的。
第2層:認識幾分,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認識一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是一個教學重點,我采用課件輔助教學,利用認鐘表里面的第2、3個分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我先將鐘面放大,讓學生能更清楚的看到分針走一個小格就是1分,從12走到1走了5個小格就是5分,接著再5個5個的數,得出一共有60個小格。
為了使學生對分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讓孩子們在書上自己填一填,從用眼觀察到動手書寫,再從寫到說一說每一個數字對應的是幾分?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知識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鞏固。
接著是感受一分鐘的長短,懂得一分鐘的時間雖然短,但還是能做許多的事情。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第3層:利用分支4解決時針走過幾個大格就是幾小時的問題。
第4層:認識時、分的關系,理解1時=60分。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讀、寫時間
這一階段教學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帶領學生探究9時5分的寫法。第二步:扶。在教師的幫助下認識10時5分和6時25分,會用兩種方法表示。第三步是放,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1:20,6:50,10:45和5:25的認識。
2、同桌合作,撥時間,說時間。
3、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說“小明的一天”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采用擊鼓傳花的方法選擇學生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4、畫一畫
從看著鐘面說時間到根據時間畫針,提高了難度,這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
5、玩一玩
加強對時間的認識和判斷。
6、想一想
這是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的回顧和對時間知識的延伸,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總之,整節課,我盡量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驗證、歸納、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設計】
認識時間
1時=60分
7時5分7:05
《認識時間》優秀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認識時間。
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并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系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來編排的。這樣的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人們認識時間的經驗和習慣。
二、學生分析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讀、寫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正確讀寫幾時幾分(整5整10),知道1時=60分。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一定的生活經驗,部分學生已經能正確認讀其他的鐘面,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尤其是認識幾時55分更是困難。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基于對以上幾點分析,我將教學目標和策略確定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讀、寫鐘面時刻(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2、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的能力。
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二)策略選擇
選取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實用的素材,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動手操作,同桌合作交流、奪聰明星游戲、讀讀、寫寫、畫畫等多種形式探究新知,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教學層次的安排上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第一個層次,學習8時5分,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同時將鐘面的認識整合在一起教學教學。第二個層次,學習8時25分,學會5分5分地數知道是幾分。第三個層次,學習3時55分。解決本課難點,時針走過3,不到4,在3和4之間,所以是3時多。另外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認幾分。
通過自己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同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每個人自己去發現、經歷和體會讀幾時幾分這一時間的方法,并且把生活與時間結合起來,培養時間觀念。
解決時針和分針的關系是先讓學生動手撥一撥,玩一玩。然后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發現1時=60分,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在這個動態演示的過程中,考慮到上學期學生對幾時半不太理解。所以在這個環節里,當分針走了半圈的時候解決“為什么是幾時半或幾時30分。”這個問題。在這個環節里注意讓學生注意對時針和分針進行雙向觀察,一是讓學生直觀理解時針和分針的關系。二是為學生學會自己畫時刻做鋪墊。
體驗一分鐘,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感受一分種有多久,可以做哪些事情,從而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幫小紅安排她的一天,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同時引導學生要合理安排時間。
四、教后反思
本節課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解決上自我感覺還可以。課的層次比較清晰。上好課經過自我反思和老師們的指點幫助后,我又一次學到很多。體會最深的是:一節課是由一個個細節組合而成的,細節的把握十分重要。當在一些理念的指導下精心設計好整個課的流程框架之后,對課的重點難點的解決上要考慮得非常全面、細到。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譜,怎么引導,做到收放自如。作為新教師的我,這些工作要做在課前。這次,我自我感覺準備的還算充分。但在上課的時候還不是很沉著冷靜。解決如何讀取幾分,應該學生掌握的還可以,但在如何讀取幾時上,教學得不夠到位。特別是難點部分,分針走過3,不到4,所以是3時多。教師的作用體現的不夠好,當學生把意思說清楚了之后,我以為學生都能理解了,其實不然,學生比較煩瑣的語言對其他中下學生的理解是有困難的。我沒有及時進行語言上的提升,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小結。另外在這個環節里,我沒有想到題問導向的重要性。我問的問題是:“現在大約幾時了?”這對學生的理解沒有直接的導向。原本想問的是:“現在快到幾時了?”
我問得太隨便了。看來細節真的很重要。最后還有一點體會,上課的準備工作雖然很辛苦,但在老師們的熱心幫助和自己的潛心推敲下,我學到了很多。更有收獲的是,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做一個老師就要做一個會思考的老師。
《認識時間》優秀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系,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并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教法、學法選擇】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賦予抽象的時間概念以鮮活的感性支撐,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目的。
【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1、談話引入:這個學期,數學王國里的兩位小精靈聰聰和明明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上課、做游戲。今天為了準時的和我們見面,他倆特地起個大早,讓我們瞧一瞧,他倆是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出發去學校?(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喲,聰聰和明明可真準時,剛到學校上課鈴就響了。(課件出示P81的主題圖)
2、質疑:面對主題圖,學生發現鐘面上的時間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他們會根據鐘面猜測、爭辯,急于弄清楚學校是什么時候開始上課的,老師就此點明課題并板書。
【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聰聰和明明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復習,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上課情景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渴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沖動。】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鐘,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匯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多少是1分?時針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針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5)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6)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7)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采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后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從動態的鐘面上理解分針指在每個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義,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釋疑:學校到底什么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愿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學生試用兩種表示方法把黑板上三個鐘面的時間寫在練習本上。
(5)指名學生上黑板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6)游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間。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于學生間相互學習、優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贊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于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全體學生注意到了準確、整潔、美觀等問題,特別記住了分鐘數不到10,就要在分鐘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游戲則寓練習于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5、認識時、分的關系
(1)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有一雙會認時間的慧眼,還有一雙會寫時間的巧手,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于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著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著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系。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一環節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鐘面上“龜兔賽跑”的秘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于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三、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鐘。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通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四、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游戲:開火車。課件出現火車的畫面,伴著火車聲,全班學生排著隊開火車,火車聲一停,老師提問,學生根據畫面提示回答問題。如“嗚——火車開到哪里去?”“火車開到廣州去。”“開到廣州是幾時?”“開到廣州是11時20分。”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開火車的游戲,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1)實踐作業:2019年10月12日早上9時,一個令所有中國人驕傲與自豪的時刻,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升空。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激動人心的場面吧。(播放神州六號發射的資料影片)我們的神州六號在太空上遨游了幾天后,安全著陸的那一刻也牽動著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你們知道它是什么時候返回著陸嗎?請上網查找它著陸的準確時間,設計一個漂亮的鐘面,把這個時間表示出來,下節數學課我們將用這些作品辦一個鐘表展覽,好嗎?
【課后實踐作業充滿挑戰性與創造性,由于神六返回著陸的時間是4時33分,又一次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為了完成作業,學生必須自覺地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去探究新知,學生思維的翅膀才會愈張愈開、越飛越高。】
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