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9加幾教案(精選2篇)
小學數學9加幾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96-98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同學在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自身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同學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使同學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同學初步觀察、比較、籠統、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同學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培養同學合作學習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學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學具:每人準備小棒18根。
教學過程:
一、例1
1、教師用投影出示課本第96—97頁的全景圖。
老師說明:這是學校運動會的局面,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讓同學自身看圖互相說一說)
2、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競賽快要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
師:你們知道還有多少盒嗎?互相說一說。
(同學互相說時,教師巡視,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老師說明: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
3、同學回答后教師指出:剛才有的同學用數的方法知道了還有多少盒飲料,也有的同學是通過計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俺們一起看一看這些同學是怎樣計算9加幾的?
要算還有多少盒飲料怎樣列式?板書9+4
9加4應該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老師指導同學進行操作:左邊擺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
邊提問邊指導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了10盒?這個1盒是從哪來的?外邊的4盒飲料拿走1盒后還剩多少盒?10盒與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課本右邊的資源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師:同學們接著看圖,運動會上有9個踢踺子的,還有6個跳遠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身用小棒擺一擺。
同學匯報后,教師啟發:你們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同學每提一個問題,教師就讓同學們說一說一共有多少人。對于9加幾的問題,還要讓同學說一說自身是怎樣想的。
二、練習反饋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題)
同學獨立看圖說意,并動手圈一圈,直接看圖寫出得數。
2、看圖列式。(“做一做”第2題)
同學獨立看圖填寫,訂正時可以讓同學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會計算9+幾了?
同學每說一個算式,就讓同學說出得數。
三、課堂小結
今天俺們學習的題目有什么特點?
教師指出:今天俺們學習的是9加幾,計算9加幾的題目,可以用數的方法,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
四、課堂作業
同學在課本上獨立完成,個別有困難的同學,教師給予個別指導和協助,也可以讓同學借助學具學習。
小學數學9加幾教案 篇2
9加幾這個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進一步完善學生對加法的認識,教材選取了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9加幾的計算規律。同時,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也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9加幾的方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了解“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學生的觀察、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鼓勵算法多樣化,樹立創新的有意識,追求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與價值觀:
使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的相關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不同算法的交流、體會和比較,提出可以用“湊十法”計算,掌握“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教學難點是通過觀察思考、歸納“9加幾”的計算規律。
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下面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來談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過程中,不是教師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學,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節課我利用情境,生活經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發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會自主探究,并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感知、體驗、交流、合作比較中靈活地掌握本節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數學源于生活,情境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首先通過談話導入新課,并用課件呈現小猴買桃的情境圖,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迅速地將學生的思維和情緒集中起來,成功地將學生引入課堂,為后續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接著讓學生結合情境圖中的信息自由地提出一些問題,通過討論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后續學習的材料,符合新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循序漸進,探究新知
本環節我將分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1、復習鋪墊
先引入口算題進行復習:第一關9+=10;第二關都是10加幾的練習,幫助學生回憶10加幾就是十幾;第三關9+1+幾的口算接著我會提問學生:剛才口算的這些題,你發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為計算9加幾的內容做出鋪墊。
【本環節通過復習10加幾、9+1加幾的算式讓學生體會到10加幾就是十幾,算十加幾很快。為下面教學9加幾奠定了知識基礎。】
2、引導設計問題,探索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動手操作,體會湊十的過程。
首先我會出示圖片并以小故事的方式引入:有一天,小猴帶了好多桃子來看大家,幫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
師:我們先來看,這些桃是怎樣擺放在桌子上的?
有一些桃擺在盒子里,還有—些桃擺在桌子上。
師:盒子里有幾個?(9個),盒子外面有幾個?(4個)
師: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個桃呢?
師: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因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師板書出算式9+4)
師:那么,怎樣算出9+4的結果呢?請同學們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獨立探索并與同桌交流)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探索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如何計算9加幾,我并不是直接告訴,而是讓學生們觀看課件自己探索,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桃?”的問題,尋找合適自己的計算方法。再通過小組探討全班交流,課件展示小組匯報的各種方法,并通過學生擺弄學具,在操作中體會、理解湊十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整體過程中,經過不斷的自我反思,逐漸形成對數學方法的認識,從而達到自己能夠接受數學上的優化,也讓學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樣化。而我在此對學生的各種方法不做優劣評價,只是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并問學生喜歡哪種方法,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選擇。】
3、據現實生活情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己設計問題。
我先出示“試一試”圖片,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
接著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9+7。也可以在教科書上先圈出10個再填一填。
【為了讓學生發現問題設計問題,讓學生收集信息,再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從而提高了興趣,增強課堂的直觀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