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初一數學課的教學反思
最近我上了一節初一新教材的數學公開課:等式和它的性質,在教學中我采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歸納思維模式”教學,第一階段:創設情境——請同學們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第二階段:形成概念——讓學生觀察這些等式的共同特點,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階段:應用概念———讓學生識別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說出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質,采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實驗,要求分別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并填寫實驗表;再讓學生觀看電腦演示的書中71頁的實驗,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要使天平平衡,你覺得應注意什么?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1,然后讓學生觀看書中71頁第二個實驗的電腦演示,并引導學生從天平左右兩邊的數量關系上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2,最后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并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與提高,通過兩個填空,揭示等式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后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教學反思: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采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后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用了10分鐘),而且總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對于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4、對于性質的運用,我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改進方法
1、 個一小組做完實驗后(時間控制在2分鐘)可以采取四人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想你從實驗中發現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由組長做好每一個組員的發言記錄,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體會實驗中所能發現問題的多樣性,由每組派代表回答,從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等式性質1。這樣的合作討論,能使學生討論的答案不再統一在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多是老師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獨到的。
2、在歸納等式性質1中,對于“式子”的問題可適當做引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整式,但卻可以在第一個屏幕演示——兩邊同時加上一個三角物體的天平實驗中,提出:兩邊加上的這個物體它的重量我們知道嗎?有可能會是多少?對于這個物體的未知重量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從而引出把這個未知量當成一個式子看的概念
3、對于等式性質的應用,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進行小組活動,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學優生得到了鍛練,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
有這樣一種說法:你我各一個蘋果,交換之后,你我還是一個蘋果;你我各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后,你我卻有了兩種思想。這很形象地說出了合作學習的好處。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問題在分組討論中得以共同解決。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敝挥姓嬲炎灾、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能,不斷更新與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態度,在課堂教學中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