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數學教學改革實驗
馬芯蘭 生于1946年12月,北京市人。1966年畢業于北京第二師范學校。中學高級教師。從1967年至今一直在朝陽區幸福村中心小學任教。主要著作有:《小學應用題教學中的能力培養》(上下冊),《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嘗試》(共四冊)。所寫論文:《兩個學習心理系統的有機結合與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獲北京市教育學會1985年優秀論文一等獎,《改進知識結構,加強能力培養》獲中國教育學會一等獎。先后獲得:北京市自學成才先進、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特等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證章、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北京市共產黨員“十杰”之一、全國巾幗建功先進、北京市人民教師“十佳”、全國中青年教師“十杰”等榮譽稱號。
記得小時候,當我看到中國被帝國主義侵略,我們的民族慘遭迫害的電影和小說時,我十分氣憤,眼淚不知流了多少。從那時起,我下決心努力學好本領,長大了為祖國多作貢獻,一定要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富強了,別人就不敢欺侮了。
1967年我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這給我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提供了極好機會。我下決心把學生教育好,要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從此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學工作,同我的學生朝夕在一起。那時,正值十年動亂,什么“白專道路”、“一長制余毒”、“師道尊嚴”等“帽子”和口號不一而足,滿天飛,把建國17年我國教育事業抹得一團漆黑,使我國廣大教師無所適從,受到嚴重威脅。對這一切,我沒有怕,也不知道怕,只要讓我上課堂,任憑他人說什么都可以。進了課堂,學生不聽講,我就先給學生講故事,如《地道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許多中國人創造發明的故事等。講一個故事,給學生講一點兒知識。就這樣,當時我班學生紀律最好,下班后,我從“紅小兵”扔掉的圖書中撿起一些教科書翻看,漸漸地將解放前后的小學教材都翻看了。我好像從中發現了一些什么問題,我又拿起《一千題詳解》、《一題多解》……開始一題一題地算起來。
就這樣,別人在搞斗、批、改,我卻走進了數學的小天地里。邊學習邊實踐,在學習和實踐中朦朦朧朧有了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穩定,各級領導開始抓教育質量了。下來聽課,出卷考試……對這一切我抱著非常歡迎的態度。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幫助和鞭策。可以說從那時起,我教的班級的數學成績就遙遙領先。各級領導和老師們經常到我教的班級聽課,他們聽課后都感到在處理教材和教法方面有些新意。面對這些,我從沒驕傲過,因為我時時記住我的工作目的不是這一切,而是要學生成才,為祖國作貢獻,使祖國富強起來。
為了培養合格人才,從小給兒童打下良好基礎,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我于1977年秋,從一年級開始,進行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實驗。用了三年的時間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達到相當于當時五年制小學畢業的水平。接著從1980年秋季起,又開始第二輪實驗,到1984年夏季,使學生在四年級時的數學學習質量達到相當于六年制畢業水平。在改革數學教學的實驗中,所有的講課、預習、復習、練習,都是在課內進行的,基本上不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鞏固,基本技能熟練,思維敏捷、靈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比較高。1980年有關部門為了檢查第一個實驗班的學習質量,曾用小學升初中的數學試題,讓實驗班(當時為三年級)學生做,結果全班平均成績達93分。1984年,學區用朝陽區小學升初中數學試題,測驗了第二個實驗班,結果全班42人,平均94分。1987年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18個區縣及燕山、北京鐵路分局所屬230所小學的400余個教學班進行推廣實驗。經過五年的實驗,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效。小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更系統、更扎實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更濃了。學生課業負擔不重,有較充裕的時間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990年5月,由市中心教研組命題,對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測試,各區(縣)學生答題的平均正確率如下表: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中,我努力根據兒童學習過程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運用學習遷移的原理,通盤改革小學數學的教材和教法。在知識教學中,突出重點知識的教學,給基本概念、原理、法則以中心的地位,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適時進行滲透,使學生形成一個好的認知結構;在應用題教學中,突出能力的培養,把培養能力放在中心地位。
下面分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兩個方面,談談我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主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