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了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組織教學
(2)精心設計問題
思維總是由問題引起的。“精心設計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為此,設計問題在注意其深度和廣度的同時,要抓住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這樣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例如在講小數的基本性質和移動小數點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我讓學生計算這樣一道數學題:求8.89÷3的近似值(商保留一位小數)。有不少學生的計算結果都是3。這時,我給他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題的小數點后面的零能不能去掉?”引起了一場爭論:
學生甲:“根據小數性質--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這個零可以去掉。”
學生乙:“小數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這個結論是對的,但這個性質不是對取小數近似值講的。這個零不能去掉,題中要求保留一位小數。”
通過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和討論,使學生對題中的要求理解得更深刻了。
為了達到上面提出的四條教學要求,我注意充分發揮“分組學習”的作用。每次我走進教室,小組長總是提醒組員:“上課要注意聽講!”如果有的同學精神一溜號,同桌就低聲提醒他“注意!”這樣互相提醒,互相監督,就基本上保證了上課的紀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也使教師按時順利地完成了教學計劃。
例如,在講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我先出示例題:3.22÷0.14=?并提出第一個要求:想想應該怎樣算?學生都在認真的思考,正在他們想也想不出來時,我又提出第二個要求:看看第九冊教材第23頁,然后分組進行研究。
第一小組有兩名差一些的學生和一名優等生、一名小組長。小組長認真負責,在他的組織下,一幫一進行研究。小組長帶的這個同學,接受能力差,小組長就一遍一遍地講給她聽:15÷5=3,150÷50=3,1500÷500=3,這三個算式說明什么?“這三個算式說明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所以除數是小數的除法,除數擴大幾倍,被除數也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這就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變成了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了。后來他們四個人打開書邊看邊研究。這樣的學習就跟運動員賽跑前先做一些準備動作一樣。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并能質疑問難,解疑答難。而且還主動研究了怎樣計算才能又快又好,怎樣驗算才能保證算一道對一道。不僅很快掌握了算法,而且弄懂了算理。
3.培養尖子學生。針對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接了這個亂班之后,把很大精力放在了對中下等生的輔導和提高上。但是對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有時出現了陪聽陪練的問題。這樣容易限制那部分學生的學科特長發展,容易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新課講授完了,在鞏固練習時,采取類似“同班復式”的方法,把學生分為三部分: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先讓他們按自學提綱自學討論,然后自己做題。對疑難問題,再由教師輔導講解,使他們“吃得飽”;再組織另一部分學生獨立解答課后練習題,使他們“吃得好”,切實掌握基礎知識;對于理解能力差一些的學生,以輔導為主,讓他們多動口,多動手,查漏補缺,能根據例題的解答方法,解答課后的練習題,使他們“吃得了”。后兩部分同學獨立做題時,再開始給第一部分解疑答難。這樣做互不影響,并且使尖子“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同學也能“吃得了”。
例如,在講循環小數一節課時,新課講完之后給第一部分學生發了自學提綱。自學提綱的內容如下:
討論題:
(1)什么叫周期性?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2=25(個周期)
循環小數的第50位上的數字是8。
(3)有同樣大小的紅、白、黑珠共180個,按先5個紅的,再4個白的,再3個黑的,排列,如圖: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試回答:(1)黑珠共有幾個?
(2)第158個珠是什么顏色?
答:一個周期內共有紅、白、黑珠5+4+3=12(個);
共有180÷12=15(個)周期
每個周期中有3個黑珠,所以共有黑珠3×15=45(個)。
又,158÷12=13余2(13個周期余2),所以第158個珠是紅的。
在課堂的練習鞏固階段,充分發揮了分組學習的優勢。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得到了增強,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互幫互學,培養了一個個“小先生”。學生家長贊揚說:“這些小先生真像‘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