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圓形變變變》反思
案例:借形想象《圓形變變變》,要求幼兒根據圓形,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變出各種不同的物體,組成一副有趣的畫。這是幼兒展示講述和評價的部分:
幼1:“我把圓形變成了一個皮球。”(畫面上只有一個紅色的皮球)
師:“你今天有進步,好棒喲!你們看,皮球的顏色涂得多均勻。”
幼2:“我把圓形變成了一朵漂亮的太陽花。”
師:“哇!好漂亮的太陽花,用了這么多種漂亮的顏色,老師也想要一朵。”
幼3:“我把圓形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圓圓的游泳池,許多小朋友在里面游泳多快樂呀!”
師:“嗯,不錯,這個大大的游泳池多圓啊,到了夏天我們一塊兒去那兒游泳,好嗎?”
幼4:“我把圓形變成了蘋果、西瓜、葡萄、眼鏡.....
師:“這位小朋友真聰明,他和別人不一樣,變了好多好多的東西,如果能將其聯系起來組成一副有趣的畫就更好了。
幼5:“我把圓形變成了小朋友的頭,畫了小朋友們正在草地上做早操,太陽公公和小鳥也來了。”
師:“這位小朋友畫面很豐富,構圖很飽滿,畫面也很有趣,很完整。
………
評析:
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贊美技能精湛,而是倡導一種精神,一種自我探索,自我創新的精神,是診斷,是激勵,是促發展。靈活的處理評價方式,鼓勵創新行為,珍視創造結果,才能更好的保持幼兒創造熱情。傳統美術活動的評價是單維度、大而化之的用“好”、“不好”來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這種評價沒有存在的價值,只能造就一批平庸的人,不能促進幼兒個性化,特色化的發展。本次活動考慮到每個幼兒的差異,打破傳統的一刀切、整齊劃一的單維度評價標準,將幼兒的現實發展評價和幼兒未來發展潛力評價結合起來,用發展的眼光在了解幼兒現狀的基礎上對幼兒發展做出全面的評價。將美術作品的評價細化為:色彩、線條、創意、構圖;是否進步、是否發展;差作品、好作品、個性化作品等多把尺子。即有一副作品,就有一把適合其評價的尺子。 因為“被肯定和嘗識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產生行為動機的源發動力”。幼兒期待得到認同的欲望更為強烈,因此,好的評價方式能保持幼兒對美術活動興趣及對下次美術創作活動良好的期待。
1、對“學困生”的評價。由于幼兒個性差異,在知識理解與表現上有一定差異,有聰明靈活的、有思維較呆板的,對于“差”的作品,幼兒最怕受到老師的挖苦和冷遇。但再“差”的作品都蘊藏著“閃光點”,因而教師在評價時要獨具慧眼,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發現其作品的“閃光點”,并將其放大,給其以鼓勵,如表揚“想法好”、“用色大膽”等,鼓勵這些幼兒要更大膽的創造,從而激發其學習積極性。用以勉勵的口氣評價較差作品,可以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增強其榮譽感,使其潛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2、對“優生”的評價。對聰明伶俐的幼兒來說,最大的期望莫過于得到教師恰如其分的評價和鼓勵,對于他們創造出的優秀作品,我們不能簡單粗糙的評價“真漂亮”、“畫得真好”之類,而應具體指出哪些地方好?為什么好?創意體現在哪里等,并實事求是的給予表揚,并提出新的希望,鼓勵其向更高的目標邁進。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幼兒在自己原有基礎上都能積極努力并得到發展。
3、對個性化作品的評價。有些幼兒作品悖于常理,想象獨特,教師不能因為用成人的眼光看不懂,粗暴的將之拒之門外,而應去領悟孩子為什么用這種畫法來表達自己感受。教師要通過觀察、傾聽,與幼兒交流,了解幼兒心里所想,了解其創作意圖,理解其作品的思想。有了對幼兒更多、更真實的了解,再站在保護創造心、自信心的基點上恰如其分的進行評價,既能鼓勵幼兒的發展,又能增強他們對創作、對生活的信心。
總之,在評價活動中只要你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孩子。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