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與反思
一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并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系,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十分注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這樣的教學正好落實了《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下學習”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實實在在地給了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創新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值得指出的這當中還蘊含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讓學生把陌生的知識自主地轉化為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現了遷移、轉化思想。經過課堂小結的點撥,使得這一教學效果尤其明顯。
二是應用探索出來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主要是通過解決布貼畫用布多少的問題及計算一些梯形實物的面積來實現的。課堂上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了請學生幫老師計算布貼畫用布多少的問題,這樣做不僅有效提出了數學問題的,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愿望。做到了《標準》對于情景的創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要求。在這一前提下讓學生進行探究,是水到渠成,顯示了學習的自主性。在獲取了知識后馬上讓學生運用新知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實并切身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的思想。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小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這可以從課堂教學中的兩個地方看出來:一是在學生進行獨立探究時,學生基本上已經有了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這兩種轉化方法,但是小組代表上來向全班交流時卻只說了一種轉化方法(另一種是另外的同學補充的)。難道他們組就這一種?還是他只說了自己的方法,而沒有交流到本組其他同學的方法?第二點是除了上述方法,應該還有別的辦法,比如把梯形轉化為三角形來研究面積計算,雖然有些難度,但也不應該出現全班十多個學習小組無一組討論出來的情況。這么看來,顯然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的小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當不理想的!那么如何進行改進呢?我想主要在課堂上教師還是應該進行更多地巡視,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在學生思維停滯住時適時的加以點撥,甚至可以說:“你能不能把這個梯形剪剪看,看看能否拼成其它圖形,比如三角形呢?”充分體現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
其次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個活動不僅僅表現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上,更重要的還應該表現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上。這也符合交流應該多元化的現代教學觀。說到這里,不由想起了吳正憲老師的課,互動性強在吳老師的課堂上是多么地突出!反思本課的教學,就這方面來說還是存在明顯不足的。課例中,在學生向全班匯報了轉化過程及計算方法后,教師就說:“老師請教你,為什么后面還要除以2呢?”其實這里老師操之過急了,同時也是大可不必為之的。老師完全可以問學生:“聽了他的匯報演講,你們有沒有問題請教他?或者考考他呢?”讓學生來問這個問題,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與意識,給了學生一個發展思維水平的良機,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