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探索 自主解決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北大附中副校長、特級教師張思明提出了“導學探索,自主解決”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簡要介紹其教學模式。
基本內容及其效果
張思明在多年的教學中,逐漸摸索并總結出了“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的5個環節:
A環節--引導創設問題環境。問題是思考的起點。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可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提出、設計問題。如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提出和發現問題,根據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設置問題,根據學生在學習討論、研究中的發現引出問題,從上課開始的10分鐘預習、復習或小練習中引出問題,根據學習任務或有待研究的小課題自行設計相關問題等。它促使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
B環節--師生平等探索討論。對A環節提出或設計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對比、聯想、觀察、實驗、歸納等,形成更數學化、抽象化的問題,或形成引入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分解成更小、更具體、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考更科學化,為培養創造性思維作好必要的思考準備。
C環節--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在B環節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學過的知識自己解決問題。特別要鼓勵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中的創新精神。解決問題的方式,可“各自為戰”,也可以“分組分群”,還可以“你一言,我一語”進行討論。對于一時“迷路”的學生,不要馬上指方向,而要給“指南針”,讓學生自己試著定向。對于一時“走錯”的學生,不要馬上否定,而要盡可能地肯定其思維中的合理成分。要多激勵,爭取給學生更多的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受到自主解決問題的訓練,并獲得成功體驗。
D環節--評價總結鞏固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對B、C環節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成果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總結。比如,讓學生評價:探索發現的問題是否充分?問題解決得是否有效、徹底、簡捷?得到的方法和結果有何意義和應用價值等。對于某一學生的評價或小結,教師還可以引導其他學生再作“評價”的評價,也可以讓學生再作一些練習來鞏固學習成果。
E環節--求異探新形成(知識和問題)周轉。課的結尾,教師要引導學生月交維(改變問題的維度)、交序(改變問題的條件,結論)等方式來提出發散式新問題,并將新問題鏈引向課外或后繼課程。需要指出的是,這里引導學生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設問、疑問、想問題的思維方法與習慣,能否最終解決問題,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后教師布置3類作業:一類--不限定格式、方式的作業。如閱讀參考書的相關章節、預習或在教科書的邊白處寫批注、作注解等。二類--有指定要求的常規書面作業,要“少而精”。三類--選做性作業,或探索性作業或微科研小課題等。
由以上5環節組成的“導學探索,自主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或操作時,時間上不受單一課時的限制。它可以是一個教學模單元(如連排兩節課),也可以是一節課的局部環節,甚至可以延伸到課外活動、寒暑假的作業中去。
張思明通過上述5個環節,運用“導學探索,自主解決”的教學模式,不僅使課堂活躍,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探索欲望,而且在探索發現問題、分析歸納問題、嘗試解決問題、評價解決問題的成果和進一步探索新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科學引導,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許多學生反映:上一堂張老師的課,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方法,學會了思考。許多專家評價時指出:張思明的課難度大,方法新,信息量大,學生積極思維,老師善于引導,學生既學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特別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
基本特點和目標
1.它是努力實現教學過程"兩主"作用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實際上是試圖體現發現法、問題解決引疑法,嘗試指導效果回授法等諸多教學模式的共同優點;試圖努力實現教學過程"兩主"作用的有機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創設好的問題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問題的探索、發現、解決上,而且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程度及方式,均由學生自主控制來完成。這種“兩主”作用的有機結合,不僅體現在當堂課上,而且把課前、課中、課后的問題銜接、擴展、延伸起來,并構成了問題鏈。這種類似于食物鏈的問題鏈的周轉,就是一種不局限于單純課堂教學的開放式數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