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書育人必須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變化著的,而這種發展變化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各種矛盾發展的結果。教育也不例外。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諸如理論和實踐、教與學、德育與智育、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辯證的統一。它們既相聯系又不斷發展、變化。就變化而言,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用唯物辯證法作指導,才能正確認識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各種現象、矛盾和規律;才能做到科學育人。
(一)教師為主導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同時,學生又是學習活動和自我教育的主體。因為教育的一切影響,對于有意識、有能動性的學生來說,都是外因。只有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才能共同完成教育任務。在教書(教學)的過程中育人,同樣如此。
1.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之間的共同活動。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活動是教和導,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不能互相取代。教和學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沒有教,就沒有學;沒有學,也就無所謂教。教和學是同一活動的兩個側面,二者缺一不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尤為重要。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強,小學生理解力較差,沒有教師的傳授和啟發,小學生無法自學;數學是思辨學科,以思維為主要學習活動方式。學生不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就毫無意義。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學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人。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學生不是容器。容器尚可以注入物體,而學生若沒有學習的要求,就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硬灌也灌不進去。更何況教材的知識結構并不等于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的知識不可能簡單傳遞給學生。所以我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即使內容簡單、乏味的課,也決不一“灌”了之。
如教學“分數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這節課的內容基本上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只有連乘和混合運算的脫式過程是新的。上課開始,我只用了3分鐘時間進行常規口算練習,鞏固單項計算法則,接著出示例題,讓學生閱讀課本后討論三個問題:(1)分數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方法是什么?(2)你認為在計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3)在分數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中,幾步計算為什么可以一次計算出來?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學生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特別就“你認為”各抒己見。于是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找到自己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悟出一番道理。比如我說“同學們要注意 ”的效果好得多。再根據大家討論的意見進行練習。第一次反饋的結果,有三個學生沒有把除數顛倒相乘,經過訂正,第二次反饋獨立練習的結果,全部正確。
3.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導演”。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并不等于“兒童中心論”,更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為學生這個學習的“主角”當好導演。
首先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珍視學生的點滴發現,激發創造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有意注意,讓他們進入“角色”,即學習情境。
其次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找準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什么地方提前孕伏,什么地方預作鋪墊;在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中順水推舟,讓他們順利達到目的。
比如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就孕伏“底面積×高”這個通用公式,到土石方計算時,則強調這個通用公式可以擴展到底面不是長方形的直柱體,為求直圓柱的體積作鋪墊,到了學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時,只要在求圓面積的基礎上推進就行了。這樣新課不新,學生的發展水平總是走在新知識的前面。看起來一節課教師沒說幾句話,但整個學習活動盡在教師一手“導演”之中。
(二)教材、教案與課堂教學
教材包括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參”。教科書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的師生教學用書,它提供了教和學的具體材料。教案(課時計劃)是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認識活動的“腳本”。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的語言并不完全是教科書上的書面語言,所以從教材到課堂教學要經過兩次轉化。
1.從教材到教案。
寫教案是教師消化、領會教材,進行加工,使教學條理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發揮教學藝術,進行創造性勞動的過程。教案熔課型、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語言、教學手段于一爐,是一個以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為前提,有中心、有結構的有機整體。
對于教材的處理,我認為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以數、形概念為主干,計算和應用題建立在概念的基礎之上,是概念的運用。教學時在“主干”上要細一些,其他地方可以粗放些。我在概念教學上舍得花時間、下功夫,切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例如我教學“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所用時間比“大綱”規定的多。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強化了這種練習:要求學生熟練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數變形,從分子、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到按照指定的形式變形。這樣處理之后,原來一直是難點的約分、通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生感到不難了。后面的內容基本是用練習課的形式教學的,進度又比“大綱”規定的快了。并且教和學的雙方都大有水到渠成,順流而下的感覺。由于一些內容的教學,由教師傳授變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擴展和推進,課型、重點難點也都隨著學生認識的發展而變化了。同一教學內容,班級基礎不同,教案設計也要變化。如我連續三次教“工程問題”,就用了三個不同的教案。因為三個班的基礎不同,認識水平不同,教學起點也各不相同。只有用不同的教案才能達到同一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