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一)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因材施教
1.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質量是義務教育的基本任務。
小學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起點和不可逾越的階段。它越來越關系到整個國家的人口素質,關系到國家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成敗。《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把普及義務教育引上了法制的軌道,明確規定了基礎教育的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質量。
全面提高質量是全體教師的任務。擔任各科教學的教師,都應該根據“大綱”,從不同方面來共同完成這個任務。《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指出,“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闡明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質量的意義,以及數學教學的任務。
2.因材施教使小學生發展的個別差異保持動態平衡。
學科特點賦予我們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要使命是落實“雙基”,發展兒童思維。固然,在整個小學期間,兒童的邏輯思維水平在不斷提高,兒童思維的形象成分和抽象邏輯成分的關系在不斷發生變化,這是它發展的一般趨勢。但是具體到每個學生,由于他們的遺傳、環境和前期教育基礎等因素的差異,往往同一班學生的思維發展很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卻是相對的。朱智賢先生曾指出:“兒童思維的發展經歷著一個非常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進行的情況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正確組織起來的教學和教育工作。”(引自朱智賢《兒童心理學》第32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這里的“正確”,我理解為符合兒童實際,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也就是因材施教,使學生之間的不平衡暫時相對平衡;過一段時間,在新的條件下,或是學習新知識、或是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之間又出現不平衡;教師又在新的基礎上去改變這種不平衡 如此循環往復,在動態平衡中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提高,智力不斷發展。實踐證明,我國傳統的這一教學原則符合客觀規律,需要我們繼續探索,進一步充實它的內容。
(二)了解和研究教育對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對于兒童的心理發展,已有的心理水平與新的需要的矛盾是內因,教育是外因。內因是發展的根據,外因只有充分考慮了內因的特點,才能調動起兒童心理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1.敏銳地觀察、深入地了解學生。
我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了解學生。
第一,了解各年級學生的共性。心理學家以智力或思維水平作為劃分標準,把7~12歲的兒童劃為具體運算階段,我國稱為“學齡初期”。實際上在小學階段的5~6年中,各年級學生分別有其“年級共性”。以三年級學生為例,他們與一二年級學生相比,對學校環境較為熟悉,消除了初入學時的膽怯心理;但又缺乏高年級學生的自覺性,紀律性較差;活動量大,但不善于組織有意義的游戲;有意注意和有意識記憶比一二年級學生強,但比高年級學生差等等。了解和掌握“年級共性”,有利于我選擇適合于大多數學生程度和興趣的教學方法,正確組織教學活動。
第二,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性格、情感、意志,甚至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是需要了解的情況。我往往通過訪問原任課教師、班主任和家長,通過作業、測驗、課堂提問、與學生交談等途徑作一些調查,并重點記載,作為分析學生心理的參考。
第三,要敏銳地觀察和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不論在課內或課外,只要有機會,我就接觸學生,同他們打成一片。多年來,我在教數學課的同時,兼任過班主任和少先隊、文藝宣傳隊、小足球隊輔導員,在活動中隨時了解學生的動態,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
2.辯證地看待、正確地分析學生。
對學生的觀察了解要與正確的看待、分析相結合。有一年,我新接的三年級班上有個男生,外表文靜,從課堂提問反映智力正常,但從作業、測驗反映出成績較差。我注意觀察他,看到他穿著特別整潔,連白襯衣上都沒有污痕,這是一般八、九歲的男孩做不到的。我分析他活動量小,并且家里有人為他勤換勤洗衣服。有一次,他沒完成作業,又沒有勇氣向老師說,特地請媽媽到校代為解釋。他與同學之間發生很小的問題,也立刻向老師求助。聽了重話,就要掉淚。性格懦弱,遇事無主張。后來了解到他是兩房“共”的獨子,母親的一側腎臟已被摘除。他從小由奶奶帶大,依賴性強。由于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差,致使學習成績差。于是我找他的家長談話,希望共同克服他的依賴心理,讓他在各方面經受鍛煉,成長為一個“男子漢”。我們的共同努力使這個學生逐漸適應集體生活,健康地成長起來。
還有一個姓王的學生,連年留級,到我班時已16歲了。當我找他補課時,他說:“老師,我實在不想讀書。您就不要為我費心吧!”原來他的母親因與他父親口角而服毒自殺,他失去母愛后消沉厭世,常到母親墓地痛哭,怨恨父親。他的父親也因苦悶而粗暴,常常酒后毆打他。我同班主任一道熱情關懷他,鼓勵他從悲痛中自拔,正確對待人生,自立自強。還組織班上學生在節日向他“送溫暖”(贈送生活、學習用品),使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