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一個姓趙的學生在一至三年級時是班上最調皮的孩子,常常當面頂撞老師,當然也常到教師辦公室“解決問題”。我接班前重點了解了他的表現,也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誰知接班后他除了學習習慣較差,并無頂撞老師等表現。我感到詫異,找他談心。“謎底”很簡單,原來他喜愛泥塑,上課時也兼搞“創作”。有一次塑狗,做了幾次都不像,正巧打上課鈴時塑成功了。他得意忘形,愛不釋手,卻被老師發現了。老師一把搶去摔得粉碎!同時也傷了他的心。從此他就跟那位老師對著干,成了“差生”。于是我教育他正確對待課外興趣,他也隨班進步了。
實踐使我認識到,只有正確掌握學生的特點,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三)著眼于小學生的發展,分類指導
1.程度不同,要求各異。
一節課里,雖然全班學生都在學習同樣的內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領會的程度都相同;教師的主觀要求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只有適合學生程度的教學才有好效果。如“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新授課,重點是計算法則,難點是對于算理的理解。這節課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計算法則,但具體對各類學生卻區別要求:差生模仿例題計算,逐步掌握法則;中等生按法則的三個步驟進行計算,并理解算理;優生除前面的要求外,還要能概括法則,說明算理。
2.分類訓練,螺旋上升。
有些教學內容的訓練過程較長,如復合應用題和分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培養,不是一節課可以完成的。我就采用“滾雪球”的方法分類循環,進行系統訓練。我把學生按思維能力分為優、中、差三類(不同于按學習成績分類)。每次上新課讓優生先行一步。如第一節課訓練優等生審題、畫線段圖,其他學生解答;第二節課訓練中等生審題、畫線段圖,優等生分析數量關系,差生解答;第三節課訓練差生審題、畫線段圖,中等生分析數量關系,優生驗算。以后的課依次讓各類學生受到解應用題的訓練,隨著教學的推進,全班學生的水平也螺旋上升。
3.對癥下藥,補差“保底”。
每個班上都有差生,教師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他們身上。因為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一個連小學畢業程度都達不到的學生,無論今后當一個普通勞動者還是繼續學習都有許多困難。為此我從不放棄一個差生。我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很復雜的。一般來說,他們沒有學習興趣,求知欲較低。有的能力確實很差,觀察力薄弱,“視而不見”;注意力分散,“聽而不聞”;言語表述紊亂,抽象能力更差。因而在學習上采取“跟著混”的態度。但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所遇到的弱智差生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差生是在入學初期大腦皮質沒有受到應有的強度刺激,處于抑制狀態,妨礙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反之,基礎差又妨礙學習新知識,終因“積重難返”而掉隊。這類學生的智力差其實是假象。另外一部分差生是因為學習習慣不好,意志薄弱,任性等非智力因素。必須具體分析,對癥下藥。
第二,彌補知識缺陷,幫助差生跟班學習。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強,一環套一環。前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好,就會妨礙后繼課程的學習。我一般通過單元測驗、課堂提問和作業等環節摸清學生的知識缺陷,作好記載。上課時把存在共同問題的學生集中一起訓練。如有的學生寫不好“解題計劃”,每逢需要擬“解題計劃”時,就指名這幾個學生練習。這樣既避免了課外加重學生負擔,又為學生彌補了知識缺陷。
差生黃×,升到三年級還只會算百以內的加法,跟不上班就“混”。我鼓勵他樹立信心,學好功課。并不急于要求他跟上班級進度,只要他學有所獲,改變“混”的態度。對他的課外輔導不求多,而求“準”,針對薄弱環節,彌補知識缺陷。我從多位數加法開始為他補習,經過一年努力,他學會了加法、乘法,直到升入四年級才學會除法。到學習小數四則計算時才跟上班級學習進度。
第三,加強思維訓練,改變差生“智力落后”的假象。
前面說到,真正智力落后的差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差生的“智力落后”是一種假象。如差生文×留級到我班,原任教師反映他智力落后。但他會畫畫,會吹號。到我班后,初次印象也覺得他反應遲鈍。仔細觀察,發現他注意力分散,能集中注意的時間特別短,妨礙學習。于是我每天上課向他提問,有時連問幾題,刺激大腦皮質引起興奮,促使他動腦。經過一段時間,他開始自覺注意聽講,動腦思考問題,改變了抑制狀態;一年后消除了智力落后的假象。
第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差生成績。
差生彭×因數學只考了百分制的5分而留級到我班。他主要的問題是家庭條件太優裕而懶惰成性,不肯動筆寫作業。到我班后,班主任做了大量工作,讓他感受集體溫暖。過一段時間,我開始要求他完成作業,但他積習難改,直到下午七點才完成幾道題的計算。以后經過兩年的嚴格訓練,他終于以數學70分的成績合格畢業了。
當然對于個別有生理缺陷、患病的差生,要熱情關懷,只作最起碼的“保底”要求。
4.培優挖潛,促進發展。
優生一般思維能力較強,但小學生沒有定型,加之非智力因素等多方原因,學生中的優、中、差只是相對的,是可以轉化的。為此,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