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書育人必須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
2.從教案到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對備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成績考核等環節具有支配和決定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必須上好每一節課,但這是不容易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能動地實施教案的過程。從教案到一節成功的課,教師要做到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內容適當、方法得當、組織嚴密、情緒飽滿、言語生動、反饋及時、調控得體。其中每一項都需要精心設計,成竹在胸,應變能力強。
胸有教案,又不能墨守教案。僅就“組織嚴密”而言,如怎樣開頭、怎樣結尾,什么時候講、什么時候練,什么時候演示、什么時候板書等等,要環環緊扣;怎樣進行組織教學,提高注意力,調動思維的積極性,防止不良現象出現,處理偶發事件,保證良好、和諧的教學氣氛;怎樣合理分配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所有這些都要服從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解決主要矛盾。對教學重難點部分,濃墨重彩,不惜筆墨;非重點部分則點到為止。猶如一幅畫,畫得滿滿的不一定是好畫。
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抓住“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該怎么辦?”展開思維。只要學生想出解決辦法,至于法則的歸納和運用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我的學生上課時常常“節外生枝”,就某一問題展開爭論,與我的教案發生矛盾。這時我作為矛盾的主導方面,必須針對問題的性質及時進行調控。如對解決重難點有利就鼓勵,不然則疏導,留待課后再議。上課時學生的認識處于變化之中,教師要隨時掌握動態,確定什么時候扶,什么時候放;什么時候激,什么時候導。最難的就是掌握教學過程中的動態平衡。所以有人說,教師需要兼有樂隊指揮和戲劇導演的功力,因為教學不能預先排練!
3.教學方法的最優化。
正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整體,所以我認為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對學生實際的了解和一定的教學條件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可能一成不變。教師的認識發展了,教學的對象變了,教案、教學方法都要隨之變化。廣大教育工作者總結和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在博采眾長的同時,更要思考、研究、汲取別人經驗中合理的部分,為己所用。前蘇聯心理學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指的也是根據相應教學階段的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可能性來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是相對的最優化。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優化教學方法是不存在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科學,有規律可循;教學又是藝術,變幻莫測。唯其如此,它才值得我們兢兢業業,終身追求。
(三)學習、實踐與總結
1.教育者應當不斷充實自己。
我在1959年開始教書時,連二年級的小朋友都組織不了,急得直哭。使我感到面臨活生生的工作對象,一個普通的高中畢業生當教師,在教育理論和熟悉教材兩方面都存在缺陷。于是我有計劃地自學了部分中師、高師教材,又在群眾性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活動中反復學習了《矛盾論》和《實踐論》,逐漸勝任了教育工作。
以后每當遇到新的問題,我就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學習。80年代開展關于知識與能力問題的討論,我讀了《教學與發展》、《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中小學生數學能力心理學》等書。90年代我被調到進修學校工作,又根據所任課程讀了一些相關書籍。我體會到學無止境,教育者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跟上日益深化的教改形勢。
2.實踐出真知。
前面提到,我從開始工作時起就“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沿著實踐→認識的道路走。我能對教育規律有所認識,主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實踐也教育我,“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80年代,我在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工作時,我校數學教研組一邊學習胡夢玉先生的《小學數學教學法》,一邊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概念、計算、幾何知識和應用題這“四大塊”的教學要求和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進行探索。每研究一個專題,先讀書,再互相看課,評議。有時一節課,幾個人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從比較中探索規律,很有收獲。有一段時間,有人邀請我們一起研究“最佳課堂結構”,我們不懂。就先看有關資料,認識到沒有絕對“最佳”的課堂結構,就沒有參加這項研究。
3.不斷總結,提高認識。
多年來我在邊教書邊學習的同時,寫了一些教育教學的心得筆記。以前寫的在十年動亂中已經遺失了。80年代以后又陸續寫了一二十萬字。雖然不成系統,卻是我個人認識教育規律的軌跡。學校工作忙碌,偶有心得,就隨手記下,不然事過境遷也就淡忘了。每到一個階段再集句成篇。這樣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人的認識也就逐漸提高。這種教學第一線的總結,感性材料比較豐富。當我調到進修學校工作后,又成了我講課的資料。
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我通過教數學課,當班主任、輔導員,與孩子們建立了感情。學生畢業后,有的仍找我談心、商量問題,我一如既往,坦誠相見。分別多年了,節日時總有賀卡從國內外寄來,向我致以真誠的祝福。我,一個普通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黨的教育下,奉獻自己給教育事業,讓孩子們健康發展,茁壯成長,從而得到學生、家長、領導的信任,我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