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的教學實踐和反思
師小結::我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同學和微波爐的樣子也就不同。
[反思:設計的“猜一猜”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先從看圖片到猜物體,學生猜得五花八門,展現了他們的豐富想象力。對三維空間關系的認識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空間想象能力,一種更高水平更復雜的空間概括能力。]
2、笑笑和淘氣去給同學輔導作業的情境創設(課件演示)
(1)出門時笑笑和淘氣分別看到了汽車的哪個面?
生1:后面是淘氣看到的。
生2:側面是笑笑看到的。
(2)到同學家門口時,小熊出來歡迎,出示小熊正面和側面圖,哪一幅圖是淘氣看到的?
生:正面是淘氣看到的。
(3)同學倒茶給他們喝后,出示茶壺的正面和左、右側面的圖片,三個人分別看到的是哪一面?(連線)
生3: 正面是笑笑看到的。
生4:左側面是淘氣看到的。
生齊答:右側面是同學看到的。
(4)看到漂亮精致的茶壺,文靜的笑笑湊過去看了看茶壺的上面,調皮的淘氣卻拿起茶壺去看看它的下面。分別出示茶壺上面、前面和下面的圖片,請學生指出是誰看到的?
女生齊答:茶壺上面是笑笑看到的。
男生齊答:茶壺下面是淘氣看到的。
[反思:通過創設笑笑和淘氣去給同學輔導作業的生活情境,讓練習回歸生活,進一步體驗感知,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達到感知的升華。這樣的呈現方式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已有經驗和認知規律,采用逐步滲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五、師生共議,全課小結
同學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只要你去觀察,一定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
[教學總體反思]:
1、學生已有經驗是發展學生空間概念的基礎,學生的空間知識又來自于豐富的現實原型。對物體的認識學生并不是一點沒有的,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把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融合,在課一開始就遵循這個原理,看實物、動畫演示等,恐龍的知識介紹、主動撿垃圾的學生。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漸漸地*近。
2.空間概念的培養需要自由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氣氛。如,給拍教具箱三張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教具箱,和同組的小朋友交流所想、所思,這樣以學生為本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更加具有主動性、創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與交流的意識,使他們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了自己的潛能,培養了空間觀念。
3、總之,我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圍繞“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主線,挖掘和發展了教材,注重了學生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地體驗,自主地思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和諧的交流與合作,這節課中師生都是愉悅的,也是思考著的。